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发表于 2017-7-1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DavyYew 发表于 2017-7-14 12:58
本来是解答楼主的疑惑的,怎么后面歪楼了呢

我觉得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
如果要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见识,和广阔的视野,上海比较好;
如果要孩子在体制内的高考机会更大,上海比较好;
如果要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又要更多的高考的机会,那就外地读书,高考前三个月回上海适应大纲并在上海高考。
发表于 2017-7-1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14 10:01
好像你97,98楼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一起回复如下:
“现在北上努力比不上外省,主要是现在政策决定了 ...

谢谢回复,我完全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政策变化,北上小孩整体肯定也是超过外省的,你是根本不了解现在的情况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
第一,我确实不知道你说的从80年90年代,上海考生全国考本科线是逐年下降的现实是怎么来的?我告诉你,87年高考就是上海卷,之前2年肯定也是上海卷,你的数据怎么来的?
第二,和你说说当时高考,当时大多数上海家长和外地家长一样,对小孩是放养的,还有因为考上大学,户口要转到大学,可能回不了上海,许多家庭根本对高考不放在心上,当时北清的分数线远远低于交复,85年上海改革中考,先上高中,后上中专,之前一般工人家庭小孩(当时占上海绝大多数),很多优秀中学生考中专的,推出这个政策是为了逼优秀学生去高考,这情况你不了解吧,对现在来讲,是天方夜谭了。现在上海家庭组成情况,和对小孩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当时完完全全不同的。小孩的努力绝对和家长有关的,你同意吗?
有关家庭情况对小孩的影响,其实各地都一样,条件越好,对小孩要求越高,你去看各外省省会城市,和各名校,家长层次高的肯定占多数,这是通过我认识的许多高层次家庭小孩成绩非常好推断出来的,所以我说上海家庭整体经济条件好于外省,小孩整体成绩肯定高于外省,这就是我的推理。
第三,其实现在上海小孩也是很刻苦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英语学习刻苦程度远超外省,只是入学考试要求不同,所以在你认为的许多全国考试大纲要求方面,他们的努力和投入是不如的。这也是政策影响的。所以你说上海小孩不刻苦本身也就是针对某些方面的玩笑话
第四,我要说些政治上不正确的话了,考试是人,学校和经济投入,产出是成绩,我们逐个分析你说的,
1,人是不平等的,我说北上和外省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小孩就是比一般家庭小孩智力开发好,我可以说,90年代之前起码上海家庭和外省真没有多大区别,都吃大锅饭,只是吃的好些而已,但近30年之后,现在完全不同了,朋友圈有个说法,你要小孩优秀,先找个985大学毕业的好妈妈,小孩就是聪明!现在优秀女生去向肯定是大城市,嫁的肯定是优秀的男士,你同意吧。所以为什么牛校要考察家长的原因之一,同意吗?这也是上海和外省大城市的优势,所以小孩整体实力肯定超过外省的平均。你去看看现在读牛校的家长都是新上海精英,以前可能多是农村的,都是托了这30年的福,但现在还有这样的道路吗?你考虑到这个变化吗?
我再说个事实,真正的学霸读书时间真不是很多的,我认识许多直升交复的同学,读书真很轻松,读的好和家庭的潜移默化绝对有关。这个北上甚至外省大城市的优势就大了去了,你不要看到他读书轻松就认为他不刻苦。
2学校,学校的硬件和老师,肯定有作用,你认为北上的这些资源肯定整体超过外省吧?一个好老师可以把一个难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小孩掌握和理解,这不是很大的优势?
3投入,你认为家长的再多投入不能为小孩高考竞争力起作用,这话缺少分析,我举个例子,上海家长的投入对外省高考来讲确实作用不大,如我花许多费用用在小孩体育上,但在合肥(我呆过的一个地方),合肥一中家长肯定不会在学习之外投入,因为没用。这其实就是两地现在政策造成的,你可以仔细去想想为什么?
假如现在政策变了,统一高考了,也不能出国留学了,就凭分数决定小孩工作,家长的投入方向马上就会变化,难道投入对成绩提高没用?你只是把现在家长对到小孩素质教育上投入,去否定投入本身对高考竞争力提升没用,这是典型逻辑错误。
如果家长把投入到高考上,我认为投入绝对比小孩自己的刻苦努力有用,英语,最需要刻苦的了,但托福,sat,雅思,你自己去读读,去了解一下,和花几十万去读辅导班的,去看下各自整体成绩?
同样数学,有个专门针对你的老师,分析你的弱点,针对性投入,针对性练习,成绩会不上?你去看看所有领导小孩就知道了,同样,有条件在学校附近住豪宅,汽车接送,和自己花几小时上下学,全家蜗居的小孩比,优势大多了。要知道高考绝对是个死读书的活,考出好成绩绝对比培养个有真正能力的人简单多了,只是在目前这个社会状况,高考最重要的是公平,对低收入者的公平,而绝对不是高考政策对社会发展有用,所以不能取消而已
现在取得任何成绩,都是和投入有关,不管是高考还是其他任何方面,以前靠只自己努力刻苦闯出天地已经是过去式了,尽管我很不喜欢这,但确实是事实,只能面对。

朋友圈流行过这么段话,现在有钱人小孩不但有钱,人品好,还好学,tmd还刻苦,这叫人怎么活?这就是现实,现在的家庭和过去20年的观念经营已完全不同了。现在不是小孩在竞争,是他后面的投入和资源在竞争。

从以上人、学校、投入上分析,北上的小孩都具有绝对优势,你唯一认为外地的优势,也就是你自认为的他们刻苦,而北上小孩不刻苦,你不觉得你的结论需要重新认证下吗?

另北上家长反对全国一张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觉得小孩这么读书是没用,对小孩发展不利,而不是自己家小孩不如别人。国家这样做也是因为觉得高考本身有问题,但又不能否定此制度,所以才进行这样的小改动,绝不是完全为了照顾北上小孩。






发表于 2017-7-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14 13:55
我觉得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
如果要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见识,和广阔的视野,上海比较好;
如果要孩子 ...

我还想让小孩到外地读高一呢
发表于 2017-7-14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好大学对裸考录取比例越来越低了,大部分名额都是综合评价,要的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看看现在北清复交的录取方式就知道了,单凭高考成绩录取只占多少百分比。。。。
以后综合评价的是大趋势
发表于 2017-7-1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上海好大学的名额不断支援外地 上海本身又不断聚集全国学霸 因而在上海高考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同学爹妈都是清北的 人家小孩会不努力么? 拼基因拼得过么? 又帅又有钱又聪明又刻苦  说上海容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清北复交的孩子都不一定能考上清北复交的 上海还好一点 复交招1200个 北京的清北就招500个 一年清北本硕毕业留京的起码三四千人 两两结合 独生子都有2千人 五百个录取名额 很容易么? 北上广和外地的人口结构已经天翻地覆了 相比十几二十年前  世纪公园海桐小学家长会号称清北复交校友会 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努力么?
发表于 2017-7-1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综合评价录取 说白了就要看出身的  出身名校高中的自然领先  
发表于 2017-7-1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全国一张卷子 不会影响top学生的分布的 北上还有强二线学校的学生肯定领先  一张卷子会影响大多数中下游孩子的出路  老土著的孩子哪里比得过外地的如狼似虎的孩子啊 只不过是命好生在了大城市
发表于 2017-7-1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小团子麻麻 发表于 2017-7-14 16:09
好大学对裸考录取比例越来越低了,大部分名额都是综合评价,要的不仅仅是高考成绩。看看现在北清复交的录取 ...

综合评价,北上的优势会更大
发表于 2017-7-2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Kevin 发表于 2017-7-14 14:27
谢谢回复,我完全不认同你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政策变化,北上小孩整体肯定也是超过外省的,你是根本不了解 ...

个人感觉你的很多地方似乎过于一厢情愿,说实话现在的我真是很不想对一些主观臆想的东西做一些讨论。你在104楼的大部分的反驳是建立自己的想象和推论上的,重要的是,建立在没有数据支持全国统考的上海分数线相对外省是逐步降低的基础上。坦率地说,与其拿自己的个人感受或身边人的经历做论据来讨论,我倾向于回复得更有依据,否则只会沦为两个不同经历的人在秀体验和阅历,鸡同鸭讲,永不着调,所以我想用一些论文,期刊来作为我论点的依据。于是我在中国知网上以“高考 + 分数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上海历年分数线的资料相对不多,却发现了无数关于高考和区域公平的论文,原来早就有人对此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教育学院的那帮人果然没闲着),一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就是以此为主题展开。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一顿通读下来,再看看这里其他网友的帖子,呵呵,说实话来这里发帖子的兴趣已近于无了。

说句题外话,我发现很多几十页的硕士论文相对很水,精华不多,而几百页的博士论文水则水矣,精华部分却经常是精彩纷呈,力透纸背(毕竟是博士);至于期刊,顶多不过几页罢了,需要精读还是泛读,很快就能判断出来。看帖的各位网友如果有做学术研究的兴趣,建议花点时间直接看博士论文或期刊,这样各位会对效率和公平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和Kevin也就不需要在这里继续讨论下去了。我承认有些博士论文相对比较长,而且有些地方水得过分,所以如果想要轻松点话,可以去百度一下这几个字“全国高考历年各省录取分数线比较与分析”(或者直接blog点sina点com点cn/s/blog_4ca9ceef01011me3点html),其中的论证部分我没有仔细看,就不说了,只说数据。我也知道很多人不一定会看那个帖子,中国的省又太多,我这人懒,所以这里我仅列出安徽(代表中部地区),湖北(代表高考大省)和上海的78-86历年全国统考的高考理科录取分数线:

        78年        79年        80年        81年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安徽        320        265        360        399        406        454        452        477        506
上海        340        258        363        386        330        339        370        430        472
湖北        280        285        357        408        424        478        485        507        528

我知道有些网友会怀疑该文中的一些数据或信息。如果怀疑上海当时到底是否有全国卷,那么建议你再去查一查上海什么时候开始正式施行上海高考的独立命题的。这个信息很难确认,但江湖上有传说上海卷于1985年就有说法(www点sohu点com/a/104260274_391474)。相对权威点的信息是:1985年,教育部批准上海市在高中会考基础上进行高考改革;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的请示的复函》;1987年,国家教委同意上海市1988年开始实行“单独命题”,并“在高中会考基础上高考只考相关科目”(转引自杨学为主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58页)。 ------------可即便如此,我怀疑很可能上海JW阳奉阴违,在85年当年就有小范围的试点,直到88年正式大面积实施上海卷(所以我有点觉得85,86,87三年的上海考生的全国卷成绩参考意义没有78年-84年那么大,至少其参考意义是逐年减弱的,到88年意义大减,之后更不做考虑),所以我下面的讨论也只是采信了78年到84年的数据。
而另一方面上海卷和全国卷并存直到99年都是上海高考不争的事实(我没去查具体什么时候上海正式彻底取消全国卷),以至于很多不甚严谨的论文或期刊都在引用上海99年的全国卷高考分数线。这里我就不做讨论了。
如果你对其中的分数线的具体数据有疑问,可以看看2001年第6期《高等教育研究》郑若玲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另外2003年1月,《教学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张尚武等人的《对倾斜的高考分数线的再思考》,以上两个文献对于表格中相关年份的分数线数据严格对应,所以该分数线的数据是可信的。

好,现在下面我将全国统考时上海和湖北的高考分数线来对比总结一下(根据上面列出来的上海与原链接中其他各省的分数线进行比对,我觉得80年高考上海可能发生了一点变化,比方说考生人数增加,可惜现在已经无从查证了):
1978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340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280分,相差-60分;
1979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258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285分,相差27分;
1980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363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357分,相差-7分;
1981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386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408分,相差22分;
1982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330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424分,相差96分;
1983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380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496分,相差116分;
1984年的高考,上海理科分数线是370分,而湖北理科分数线485分,相差115分;
现在大家看到了,以上海和湖北为例子,上海和湖北的分数线差距从78年的-60分到84年的115分;如果看帖的网友还有兴趣的话,大可再计算一下78年-84年上海和其他省,比方说安徽(别拿边远地区说事,我会另外找个楼层谈边远地区),进行分数线对比,尽管没有上海和湖北之间对比那么惊人,尽管期间有些小变化,但分数线差距的逐步加大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不得不佩服上海JW在84年提出独立命题的要求真TM是先知先觉!不得不恭喜上海在85年得到独立命题的权利!!
好了,在统一一张高考考卷的70-80年代,上海的考生们是逐步丢盔卸甲的,我们现在再看看你在104楼的帖子,你觉得如果现在恢复全国统一一张高考考卷,上海学生的竞争力会有多大呢?


BTW,你之前的帖子以“北上”为代表,由于我对北京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对北京没有什么表态。直到7月20日有个在北京发展的同学的一个偶然的电话,才发现北京和上海完全不一样。相对于上海,我感觉可能北京更排外,搞不好北京孩子们的高考竞争力更低。印象中很多在上海工作的居住证120家庭的孩子还能在上海参加高考考大学,而在北京工作的精英知识分子们的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却只能考高职。上海做到了全国人民的上海,但北京却并不是全国人民的北京。
发表于 2017-7-2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近阶段工作太忙,而且貌似工作时间抽空上网被IT发现,继而并被监控了,看来今后是上班时间是没机会上网了,下班了还要伺候孩子,更没时间上网了。悲哀啊。。。
最倒霉的是,这些天天气又太热,作为一个胖子,我可以忍受冬天,实在不愿意在夏天查资料,写东西 ------------ 好吧,冬天我也不喜欢。没办法,只能找了个周末,冒着40度大热的天跑去图书馆,浑身大汗地下载几十篇论文和期刊(没办法,博士论文大多好几百页,知网0.5元/页,有的还1元/页,实在不愿意就此被宰)。这里要吐槽图书馆,我怀疑可能图书管理管理员们不希望我们来图书馆学习,要赶我们走,所以空调开的极不给力,热得让人抓狂。晚上回家后再仔细阅读之前下载的论文,最操蛋的是某些论文看了半天是扯淡,观点不一致还可以思辨,但全是水,堪称水博士,水的搬运工。
然后再抽时间摘录下来,一天只能写一点出来,然后就再没心思继续了。没办法,天气太热,开了空调效果也一般,孩子又调皮,心情烦躁,也可能心情烦躁,天气又热,恶性循环,导致效率低的可怜。再加上两场同学聚会,喝得昏天黑地,喝一次就得睡上一天,毕竟这个年纪了。
好在这次做的研究还算好。与时俱进,这四个字说得真是好,以前只是囫囵有个印象,所以不下载资料也就罢了,真的一下载,哈,真是没想到,从十年前到现在,高考的区域公平的问题已经在学界内讨论得如此热烈,有些锋利点的学者说话已经很难听了。我估计十年之内高考改革必然会涉及京沪等城市的孩子,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官方对人才的判断标准的变化。总之,变化是必然的,而被社会所承认的选拔则是不变的。再看看我孩子现在连小学都没上,呵呵。今后上来看帖子的必要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发表于 2017-7-2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在写作111楼的帖子的过程中,我上网下载了很多论文和期刊,很多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说现行高考制度,以及对发达地区有所倾向的录取政策是合理的,公平的),矛盾冲突不大,顶多不过是些自欺欺人的文字罢了,比方说有些人认为高考分数线的倾斜,是垄断导致短缺还是短缺导致垄断的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就这样将一切简单地归为不可知论,浑水摸鱼,不了了之;还有些现实点的人认为即便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更多地获取了高等教育资源,但这对发达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云云。反对者则振振有词,按对方的说法,发达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地方经济导致了其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垄断;而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被发达地区所垄断,导致其他地区的地方经济进一步短缺?再换句话说,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垄断,的确给发达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利好,但代价就是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得更慢;说得更直接点,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是在以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受损的基础上获取自己的地方利益,这又算不算是曲线版的劫贫济富?!
在以“高考+分数线”为关键词的搜索中,我发现在高考这个研究领域中厦门大学真是人才辈出。这个学校有很多人写了很多关于高考与区域公平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个叫李立峰的,此人06年的博士论文《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博古论今(从清代的进士人数看,江苏和浙江两省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上面提到的湖北只能排第11名,不知道为什么建国后这么生猛),很有新意,很多数据让人耳目一新。
2007年开始打脸:北京论者认为北京的分数线低是因为基础教育分流教委成功,高考判卷严格;北京学生分数低,但综合素质高,100分的差异不见得有100分的含金量。但外省论者则不以为然,认为基础教育分流成功并不影响高考分数的高低;北京的判卷未必是全国最严的,判卷尺度的不同根本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北京学生正式因高考竞争压力小才得以从容发展各种素质,外地学生正因激烈的竞争才措施了发展综合素质的机会(李立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工作后,08年又写了《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历史演化及理性分析》,对比之下,全篇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不知所云。不知道为什么到了2011年,又是锋芒毕露,在《粤海风》2011年第一期中,《高考分省命题不是改革的必然方向》提出:“长三角地区可以由实行单独命题时间较长的上海牵头成立教育考试中心,实行联合命题或者委托命题。这样,既能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兼顾统一考试的公平性”。真是痛快,够胆!还在上海教育考试院上班呢,就敢提出这种观点。刚开始我猜,也可能他就是图个嘴快,反正执不执行也不是他说了算,提提意见也不要紧。后来才发现,此人2006年博士毕业,到了2016年还只是个“副研究员”。懂了。
相反的,李立峰的老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老先生则一本正经地和稀泥,“从表面上看,因为高考制度,才造成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但实际上是高校分布不均,各省市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所致,高考只是将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凸显出来罢了”(刘海峰,2009年8月26日,法制日报,《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千年轮回的争论》)。我就纳闷了,倾斜的高考分数线是“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所致”?还是”各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所致”?刘老先生如此地位,真不知道这个文字游戏是玩给谁看呢?等到了2012年,刘老师则更是羽化成仙了,只说“分区定额录取的办法带有有待照顾边疆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用意,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是与考试公平原则有些矛盾之处,但从调动落后地区读书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当地人文教育水平提升一级维护中华民族的同意等角度看,则有其合理之处”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9日,第5版,《如何兼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全篇从头到尾除了强调对边远地区的政策性照顾,没说过一句发达地区的高考分数线倾斜的话。真是一口血都吐出来!都TM已经2012年,还在这里掩耳盗铃!
--------- 和自己的学生相比,果然D棍,老油条的确厉害,避重就轻到了如此地步,在这里,我觉得学生超过了老师。我知道这里有很多网友其实就是体制内的老师,如果你看到我的这个帖子,又碰巧认识上海考试院的李立峰,麻烦告知李立峰同志,在小民看来,学术能力暂且不谈,但道德教养上,2011年的李学生已经可以俯视2012年的刘老师了。
为什么要反感刘老师,膜拜李学生?无它,相对于边远地区高等教育选拔上的倾斜,某些发达地区的获取的巨大利益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更大,可惜的是,刘老师选择性失明,一句都没说。拿个数据出来,2006年,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分别为40.7%,44.2%,49.7%(钟秉林,《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缩小区域配置差异,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Z,教育部社政司课题成果)。这已经是2006年了。而之前的2000年《中国青年报》刊出了《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也引起了大家对高考公平性的思考。焦点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几个直辖市,这些地区上北大的分数线,如果到了高考大省山东等省份,恐怕连大专都上不了(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钟春莲,《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多年来类似的故事发生了无数次,于是发生了高考移民。一些录取率低的省份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转移到录取率高的地方,京津沪没机会,那就去边远地区。而反过来,一些北京家长将自己子女送到河北,河南等高考竞争激烈,教学质量比较高的地方就读高中,然后再回北京参加高考(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 姚雪琴,《高考录取中的地区均衡问题探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24卷,第3期。
对上述表象,魏国东的博士论文有一段写得相当精彩,不敢掠美,把字敲出来,以伺网友,“在高考制度的区域公平公平问题上,尽管有人认为,政府采取不同省区不同分数线的录取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数,下达不同的招生指标的做法,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情人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平等的积极做法,同时政府也制定过一些旨在保证区域公平的招生政策。但更为主流的观点认为,这种补偿性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高考制度的区域不公现象。事实上,政府针对欠发达地区考生的政策补偿,与发达地区学生享受到的优势教育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高考分数倾斜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已经远远压过了名额补偿政策,这显然有悖于高考制度自身所倡导的公平原则,也背离了旨在维护区域公平的分省录取制度的初衷。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社会背景下,能否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这种高考中的区域不公就使得“分数”作为公平杠杆的高考制度收到了质疑,导致争论的加剧。”(2008年,河北大学,魏国东,《1977年以来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再看看刘老师和李学生。呵呵,刘老师休矣。
发表于 2017-7-2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water816 于 2017-7-25 21:43 编辑
jefferydeng 发表于 2017-7-14 16:36
上海好大学的名额不断支援外地 上海本身又不断聚集全国学霸 因而在上海高考远没有那么简单了  同学爹妈都是 ...


2006年的一个数据:
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分别为40.7%,44.2%,49.7%;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在北京招生的比例分别为9.8%,9.3%,8.4%。(钟秉林,《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缩小区域配置差异,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Z,教育部社政司课题成果)

这就是你说的上海的好大学的名额不断支援外地了?你让北京人情何以堪?
发表于 2017-7-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25 21:36
个人感觉你的很多地方似乎过于一厢情愿,说实话现在的我真是很不想对一些主观臆想的东西做一些讨论。你在 ...

说的很对,确实由于一些机会,自己接触到外省和北上的家庭比较多,自己又有许多外省同学同事,所以就得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自己又比较喜欢社会科学,经常去观察,去分析许多现象,确实也比较符合。所以从数据上自己没有确实去考察过,但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有时数据会推出不合常识的结论,这也是有可能的。

我的经历告诉我这样的现象,90年代之前,上海人不热衷高考的,在上海真很难有拼命读书的人,上海家庭和外省其实差别不大,而外省成绩好的是非常认真读书的,上海人很少考北清和外省985的,这是我亲生的经历。

但现在北上的读书重视程度和以前根本不一样了,而且重要的是,北上家庭结构、经济条件、知识层次与外省相比,与90之前,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这也是成绩数据体现不出来的,因为高考方式不同。
这也是我坚持我观点的原因。

所以也希望你在分析中,考虑这二个变化。
发表于 2017-7-2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14 13:55
我觉得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
如果要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见识,和广阔的视野,上海比较好;
如果要孩子 ...

我说过我也这样想过,如果你真这样认为,告诉你其实这是不现实的。

以高考三月前回上考试结论基础是学的一样,上海的难度简单。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碰到了一个朋友,
他家小孩到外省读的高一上,然后回上海读,我问过他,为什么不高三回来,他说如果再在外地读一学期,在上海肯定考不好了,我让他去外地,主要是让他吃下苦,你看,我们其实很多想法也都是自己的臆想。
上海高考不是简单的用难度比外省简单可以说明的,上海也有上海的特色。
发表于 2017-7-2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25 21:41
2006年的一个数据:
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分别为40.7%,44.2%,49.7%;
北 ...

还跟你说一点,现在上海的牛蛙真不是以前上海人的概念了,你可能又要说数据,我以我小孩小学学校为例,牛蛙都是外地来沪的,并且父母外地比例超过上海人,所以你说的北上小孩早就是和外地小孩一样了。

数据是不会告诉你这些的。
发表于 2017-7-25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25 21:41
2006年的一个数据:
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分别为40.7%,44.2%,49.7%;
北 ...

可以更新下最近的人数据么兄弟?
发表于 2017-7-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Kevin 发表于 2017-7-25 22:34
说的很对,确实由于一些机会,自己接触到外省和北上的家庭比较多,自己又有许多外省同学同事,所以就得出 ...

我在111楼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个人感觉你的很多地方似乎过于一厢情愿,说实话现在的我真是很不想对一些主观臆想的东西做一些讨论”,“坦率地说,与其拿自己的个人感受或身边人的经历做论据来讨论,我倾向于回复得更有依据,否则只会沦为两个不同经历的人在秀体验和阅历,鸡同鸭讲,永不着调,所以我想用一些论文,期刊来作为我论点的依据。”
所以115楼,如果你说你的经历和感受,我在回复说我的经历和感受,大家感受各不相同,因为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被许多因素影响,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观感。
你说80年代上海人不热衷高考;难道90年代的外省孩子就热衷高考了?
你说上海很少有人考清北,外省985;难道外省的孩子就知道要考清北了?
想说经历?谁没点经历。能不能别谈经历和感受?
而且我慢慢发现这个论坛里绝大多数的人发帖子不考虑事实,而是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说事。

至于你说的,“有时数据会推出不合常识的结论,这也是有可能的”,我真的很崩溃,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111楼做的论证就是在论证你理解中的“常识”是错的;结果你现在用你的“常识”来判断我的论证不对?
达尔文说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教皇说人是上帝造的;于是展开辩论,达尔文拿出自己观察到的所有事实来论述人是生物进化而来的,而非上帝造的;教皇说人是上帝制造的 ---------- 我能想象得到达尔文有多无奈。
发表于 2017-7-27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jefferydeng 发表于 2017-7-25 23:25
可以更新下最近的人数据么兄弟?

在杨玉良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2009年1月14日-2014年10月24日),提出要把复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不仅仅是上海市的大学,并据此对招生政策进行了调整,之后沪籍学生比例持续下降:
2007年,在沪招生共计1490人,全国招生3350人,占比44.4%;
2008年,在沪招生共计1300人,全国招生3100人,占比41.9%;
2009年,在沪招生共计1000人,全国招生3000人,占比33.6%;
2010年,在沪招生共计1000人,全国招生3000人,占比33.6%;
2011年,在沪招生共计851人,全国招生2840多人,占比29.9%;
2012年,在沪招生共计796人,全国招生2860多人,占比27.8%;
2013年,在沪招生共计633人,全国招生2900多人,占比21.8%.
(其中2007-2010年的在沪及全国招生人数以及2011-2013年的全国招生人数均为复旦大学公布的招生方案中的计划人数) ----------- (信息来源于zhidao.baidu.com/question/1818254476204987108点html)

现在我们来计算2017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招生的比例:
上海交大本科生共16000人(信息来源于上交官网3W点sjtu.edu.cn/xbdh/yjdh/gk.htm),也就是每年一般本科招生约为4000人左右;
复旦大学本科生共12300人(信息来自于复旦官网3w点fudan.edu.cn/2016/channels/view/49/),也就是说每年一般本科招生约为3100人;
好,现在开始计算两校在上海的招生人数:
2017年复旦大学在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共600人(包括医学院)(信息来源:本部gaokao.chsi.com.cn/zsgs/zzlqmd--method-listStu,ssdm-31,yxdm-10246,year-2017,zslx=3点dhtml;医学院 gaokao.chsi.com.cn/zsgs/zzlqmd--method-listStu,ssdm-31,yxdm-19246,year-2017,zslx=3点dhtml )
2017年 复旦大学计划招生155人(信息来源于:3w点sohu.com/a/130002207_661770),
所以2017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至少600+155=755人;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共890人(信息来源于:gaokao.chsi.com.cn/zsgs/zzxblqzgmd--method-listStu,ssdm-31,yxdm-10248,year-2017,zslx=3.dhtml),在上海计划招生共75人(信息来源于:3W点zjut.cc/article-69811-1点html),
所以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共招生890+75=965人;
好,现在开始计算两校在上海招生的比例:
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比例为755/3100=24%
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招生比例为965/4000=24%

总结:
从2006年,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分别为,44.2%,49.7%;而北大,清华在北京招生的比例分别为9.8%,9.3%(钟秉林,《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缩小区域配置差异,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Z,教育部社政司课题成果)
到上面我计算出的2017年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均为24%,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学校在上海招生的比例的确是在不断下降,但比例还是很高,约为清华和北大2006年在北京招生比例的2.5倍左右。
我在111楼说过“上海做到了全国人民的上海,但北京却并不是全国人民的北京。”
这里我要说“北京做到了全国人民的北京,但上海正在努力成为全国人民的上海。”



BTW,找信息真的很累的。其实我已经不大想到这个论坛来了,这里太多人都是杞人忧天,自怨自艾,总感觉全世界都欠自己的(与之对应,某帮里一些北京的网友则痛骂上海家长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是看到你118楼要求最新的数据,我吓了一跳,还以为复旦和交大在上海招生比率和清北雷同,于是今天再去图书馆下载资料,重新查证。
好了,你看到了,我已经更新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信息,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行更新一下北大和清华2017年的信息。我相信清华和北大在北京录取的比例会在10%左右,远小于复旦和上交在上海的录取比例。
发表于 2017-7-2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Kevin 发表于 2017-7-25 23:05
还跟你说一点,现在上海的牛蛙真不是以前上海人的概念了,你可能又要说数据,我以我小孩小学学校为例,牛 ...

被你说中了,我现在真的没太多时间。如果有空的话,我可能会要想办法找找看上海的外来人口什么时候到上海发展,这些新上海人的孩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参加高考的。

BTW,一个同事,他孩子今年从七宝中学考进上交了。小伙子今年19岁,那么20年前,就是1997年。
发表于 2017-7-2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27 15:06
在杨玉良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2009年1月14日-2014年10月24日),提出要把复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

没有说跟北京比啊兄弟  你这个分析结论不是很清楚表明上海越来越难考么  如果你在算下同济的 少的更多  名额越来越少上海的高素质人越来越大 不就越来越难么  上清北在哪里都比较难  另外97年来上海的算牛逼么? 浦东陆家嘴那时候连毛都没有
发表于 2017-7-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ater816 发表于 2017-7-27 15:09
被你说中了,我现在真的没太多时间。如果有空的话,我可能会要想办法找找看上海的外来人口什么时候到上海 ...

我记得在02年之前,进上海落户我觉得是非常容易的,特别是985和211大学生,之后落户的绝对是大牛了。

但现在只要积分到一定分数小孩也可以参加上海高考,但这些小孩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学霸
发表于 2017-7-3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肯定是在上海读好啊。
发表于 2017-7-3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如果你在当地已经有好的教育资源或者可以得到好的教育资源,那就不要来上海竞争了
发表于 2017-7-3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必然是在上海读书好,这并不是一个单纯教育问题,是人成长环境,眼界和人脉的问题。有机会给娃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娃愿意未来回到故乡,这是一件事情,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不给娃机会体验一线城市的生活,是剥夺了娃的机会。如果选择在本地读书和外地读书是同样成本同样机会的情况下,我肯定选择给娃在上海读书。
发表于 2017-8-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主老公应该不是新上海人,对上海教育和外地教育没区别,现在让我选择我一定让孩子在外地读。
发表于 2017-8-1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ax妈咪 发表于 2017-5-29 12:09
二线城市相对轻松,楼主从哪里得来的结论,二线高考有多难,楼主不知道么?除非偏远的宁夏,新疆等地。

新疆才难考,一本录取率30%,全国垫底。江浙沪都是50%以上再以上的。。。
发表于 2017-8-1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海资源虽好,可是紧俏啊。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能抢夺的到最好的那部分资源,享受这些优质资源。如果可以抢到那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上海。如果没有能力争夺到好的资源,那么上海的资源再好和自己半毛关系没有,享受不到都是没用的。
发表于 2017-9-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看就算了,别回了
发表于 2017-9-20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海的素质教育肯定比二线城市强大,至于考什么样的学校还是看家长和孩子的目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5-23 15:03 , Processed in 0.069876 second(s), 1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