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量的高中生涯规划与指导◆◆
文 /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
新高考改革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在高中教育中引入了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学生的选学、选考、选实践内容、选招生项目等成为高中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学生的生涯规划和指导也成为区分高中学校培养质量的要素之一。
以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为例,它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从政、史、地、理、化、生六门科目中选择三门科目进一步学习,并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此举不仅推动高中教学组织模式的重组,带动新的教师资源配置与评价体系建立,而且对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或学科思想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的实施,使得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成为刚性需求,进而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中,如何选择志愿者服务项目、实践活动内容以及研究性学习课题成为高中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在体验与成长的同时寻找到未来学业、专业、职业甚至人生的目标。所以,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不仅内容具体、丰富,且对学生升学路径的选择以致未来职业生涯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与上述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校招生类型极其有限,主要是秋季高考的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录取和春季高考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录取,两者的招生规模也非常有限。就最为普遍的本科普通批次的招生录取而言,它是以高考统一科目的考试成绩与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所合成的高考总分作为高考录取的基本依据,辅之以考后平行志愿填报加以实现。虽然学生不同的等级性考试科目组合会导致同样的高考总分录取进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但其差异仍非常有限。今年秋季高考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的投档满足率就表明了这一点,第一志愿的满足率最高,然后依次递减,前十个志愿的累计满足率已接近90%。这说明在考后出分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下,考生基本上是基于高考总分作为志愿填报顺序的依据,并没有表现出“冲一冲”的强烈意愿,这样的“稳定”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基于国家和个人的未来发展,鼓励每个学生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学生和学校努力的目标,也是有质量的学校生涯规划与指导的目标。我们对上海今年的招考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基于每个考生的高考总分与所录取高校的投档分数,可以获取每批次录取考生与相应高校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此建立各高中学校的升学质量评价指数。从分析结果看,不同生源高中学校之间的学业水平差异,也会有效反映所录取高校之间的差异。但是,从分析结果中也发现了“反常“现象,比如闵行区的古美高级中学、浦东新区的南汇一中、嘉定区的安亭高级中学、杨浦区的少云中学等,从学校生源分析都极其普通,但录取数据显示他们的整体升学质量名列前茅。同样也有相反的情况,某区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近年来生源逐年向好,学生的高考成绩也不错,但所录取院校却多为本地一般院校。
新高考给基础教育提出了诸多新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视作指南的诸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未来”等理念,现在都有了具体的、可比较、可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促使广大教育管理者回归教育本源,引领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img][/i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