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千帆网 返回首页

cronychan的个人空间 http://www.qianfanedu.cn/?4179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些帖子,保留

热度 2已有 2007 次阅读2019-7-26 15:51 |系统分类:学前教育

[转载]学而思热背后是中产的集体焦虑 (2016-11-22 11:51:54)
标签: 转载

转载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的口诛笔伐在朋友圈疯狂刷屏。中产阶层对于子女教育的集体焦虑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中产阶层为什么焦虑?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中产阶层的孩子可能是中国学业压力最大的一群孩子。这绝非夸大其词,对于上层精英而言,虽然他们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不用担心孩子无法继承自身的地位,所以不用像中产阶层那样疯狂地介入孩子的学习过程;对于底层群体而言,他们往往有心无力,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财力用于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孩子的教育开支在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上层精英的教育投入即便数额巨大,但与其总资产相比微不足道;底层群体的大部分收入被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能用于教育投资的剩余相对有限;只有中产阶层,他们对教育问题尤其敏感,他们会竞相购买学区房,这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既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他们对学而思、新东方之类的教育培训机构趋之若鹜,孩子们奔波于奥数、英语等课外辅导班,还要学习钢琴、舞蹈、游泳、绘画、航模、编程等才艺。

中产阶层对孩子教育的集体焦虑,一是因为大城市中产阶层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又是稀缺的,所有人都竭尽全力对孩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导致竞争不断白热化,学业竞争从过去的高中提前到幼儿园,我们可以称之为“幼儿园大战”。

二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化趋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资源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区域不平衡,但远远没有当下这么严重,比如很多县级中学在省内都是名校;进入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超级中学,它们往往集中在省会城市,这些学校将全省的优质生源几乎一网打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失衡;这种失衡又会加剧家长的焦虑,使学业竞争像军备竞赛一样升级。此外,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再集中于学校,相当一部分资源由教育培训机构所掌握。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开放,而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中产阶层才有能力获取这种资源。这就意味着中产阶层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孩童的学业大战。

三是因为财富分配的扁平结构向金字塔结构转变,社会分层越来越精致。在1998年的住房改革之前,决定中国人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虽然存在收入差距,但社会财富的分配总体上是扁平化的;住房商品化和资产金融化,使得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主导因素。对于中产阶层而言,进一步上升非常困难,但下降非常容易,这使得他们充满了不安全感。中产阶层迫切希望为孩子创造向上流动的通道或防止跌落的安全网。对于既无资本又有特权的中产阶层而言,教育是他们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社会地位投资方式。事实上,年轻一代中产阶层大多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身的经验也告诉他们:教育才是王道。

童年的消失:全民抢跑运动

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都非常艳羡这一代的孩子们,“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也就是说,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孩子们的学业竞争也越来越惨烈,我们会非常同情地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

七零后、八零后大多有过上树捕蝉、下河捉蟹的经历,滚铁环、跳房子、捅马蜂窝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一代人基本到了初三、高三才进入白热化的学业竞争,而平常的他们还保有一定的闲暇和自由。而现在,当七零后、八零后为人父母,“赢在起跑线”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学业竞争不断被提前,不仅高考、中考、“小升初”让家长念兹在兹,甚至连入园、入托都需要家长使出全身解数,动用各种社会关系。

中产阶层最关心的是孩子和房子。于是,兼顾孩子与房子的学区房成为最受追捧的投资品。“择校热”席卷全国,家长们需要提前数年开始筹划购置学区房,以便把孩子送进户口对应的幼儿园和小学。

中产阶层父母对孩子学业的介入也登峰造极。以往,学校是教育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父母最多提供一些课外辅导;而现在,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多,他们还常常与孩子一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学习,一些示范幼儿园和私立学校甚至要求母亲是全职太太,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辅导。家长们还会通过QQ和微信群自发组织起来,相互交流,相互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和 “别人家的父母”给彼此带来了巨大的群体压力。

“抢跑”,或许就是对中产阶层家长和孩子的最佳描述。

家长把孩子们送到教育培训机构或老师们的课外辅导班,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其实质就是“抢跑”。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用短跑的心态来指导孩子的马拉松。当每个人都悄悄抢跑的时候,其结果就是起跑线的不断前移。无休止的“抢跑”让孩子们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家长们常常这样给孩子打气:“再加把油,等考上大学,爸爸妈妈就不再管你的学习了!”这就是悖谬所在:拼命学习是为了将来不学习。

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它在本质上排斥青少年的参与,是一种缺乏自由选择权利的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其实差别不大,只不过应试教育填充的是“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填充的是各种“才艺”。这种素质教育“费钱”的一面,使得穷人的孩子和农村的学生被排斥在外;它“功利”的一面,使得参与其中的孩子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更为荒唐的是,大家都说孩子没有童年,都痛恨奥数和培训班(对学而思的攻击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情绪),但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示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掉链子。竞争压力造就了“虎爸虎妈”,而“虎爸虎妈”又进一步恶化了竞争氛围,这是一个自我循环的体系。

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幼儿园大战”、学业负担过重以至于孩子没有童年,这些问题家长都看在眼里。大家都知道孩子们一窝蜂学奥数不正常,但谁都不愿意主动退出,万一我退出了,别人没有退出,我的孩子不就输了吗?中产阶层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源于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全世界的中产阶层都缺乏安全感,他们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掉队;东亚社会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欢比较孩子的成绩,激烈的竞争放大了人们的焦虑;此外,中国社会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孩子比成绩,成年人比财产或权力,标准越单一,失败者越多;标准越多元,失败者越少。为什么会焦虑,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如果注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会焦虑;如果地位巩固,你也不会焦虑。只有那种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状态,才会让你焦虑。中产阶层就处于这么一种状态。

你敢退出吗?

出于对全民抢跑运动的不满,一些家长选择了退出:一种途径是出国留学。一部分家庭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对国内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满,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而且留学越来越趋于低龄化,过去是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现在很多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出国留学,念寄宿制学校或者家长过去陪读。留学的低龄化实际上也与“幼儿园大战”有关,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无心恋战,觉得这种竞争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可能是不利的,因而选择用脚投票,去海外求学。另一种途径是在家上学(homeschool),一些不认同学校教育理念的中产阶层父母放弃工作,专职在家教育子女。

不过,出国留学也好,在家上学也好,都是少数人的选择。绝大多数的中产阶层家长都在“抢跑游戏”中痛并快乐着。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6 个评论)

回复 cronychan 2019-7-26 15:57
『教育点评』“学而思”热的背后不是中产的集体焦虑,而是无知和盲从之续集
什么样的孩子进入初中成绩好?

我的回答是学习习惯好的小朋友。在公众号里面太多人关注了如何进入名校,而根本不关注如何准备初中的学习。这无疑是买椟还珠的行为(分不清重点,小学的学习不是为了小升初而是为了初中的学习,正如初中的学习不是为了中考而是高中学习)。因为没有哪个名校是保险箱,准备和积累不足的小朋友进入名校后垫底四年,心态和自信都发生了极其严重的变化,最终的去处发现还不如当年另外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进入二流学校的小学同学。学习习惯是个很大的话题,我滔滔不绝地讲也要讲3、4个小时。打字估计得要3天。所以以下的例子只是很简单的从某个角度的示例。

案例1
A同学,徐汇某公办二流偏下的公办小学毕业,四年级略有小奖,五年级奖项很少。XW进入H1,她的学习习惯好到什么程度,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基本每天小朋友回家要2-3个小时的作业,而她几乎全部校内搞定,回家之后就会只剩下听读的(在学校无法做),大概20分钟。晚上有大把的时间做别的事情。她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令绝大多数成人汗颜。本次期中考三大门两门年级第一,最终成绩年级前十。

案例2
B同学,市中心某区的某2、3流民办小学(我们论坛或公众号很多人都看不上的)毕业。也几乎没啥证书,亚太中环全部榜上无名,小机灵勉强三等奖。综测三等奖(牛蛙们可以知道这个三等奖是啥意思)。他的学习习惯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家的自愧不如。在上课的时候无论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勾引”他说话,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突然隔壁的笔袋掉地上了),他可以完全聚精会神地听讲,丝毫不为外物所动。所以这个专注度同样可以令很多成人汗颜。在进入H1第一学期还不算特别出彩,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唯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期末结束三好生候选人只剩他一个,因为全班的所有科目在年级前一半的人竟然只有他一个,请注意,这里说的所有科目不仅仅是语数外,而是包括了思品、体育、地理、劳技、科学、音乐、美术......所有的课程。刚开始他的成绩只是班级10名左右,可是到了这学期,已经拉仇恨到了:我的周爽才98分!这是不及格(他的及格线是100,哈哈。我跟孩子开玩笑说,你以后把及格线定到90分然后次次及格我就开心的睡不着觉了,哈哈。)--稍微普及一下,H1的周爽班级平均分基本都是70多分,少数是80左右。而这次期中考他的总成绩同样班级前五年级前五十。

案例3
C同学我们论坛的人都知道了,那就是我们论坛知名热心网友老好人的公子,他的学习习惯的特点是做事异常严谨认真-同样这个认真程度令绝大部分成人汗颜。该同学小学奥赛无奖,英语拿了一堆奖,最后小五英语A(而且很领先的A)和数学B进入华育(数学B还是较低的B),是最后一批进入华育的。然而,小学奥数学习能力不等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能力,进入初中后很快就树立了领先优势。英语经常班级前三自不必说,数学班级前十也是轻而易举。总成绩屡次进入前三十,而且还得过年级第一平行班的孩子获得华育年级第一绝非易事。最终进入上中后成绩依然异常优秀,稳定在年级前五十名—经常年级前30或者前10.

这个同学的认真程度到什么样了呢?给大家看看笔记(六年级的笔记哦-这还是课堂上跟着老师飞快的进度下记录的笔记,他的作业同样如此工整。)


同样,我们也看到很多奥数很好的孩子,小学阶段的证书可以亮瞎我们双眼(在H1里面找到四大杯赛弄2、3个奖的不难,大家能理解),但是忽略了学习习惯和文科的积累,六年级吃光了老本之后(六年级尤其是六上数学8成内容是小学4、5年级奥数内容),从六下开始到七上每况愈下,班级排名已经在30名开外,年级排名接近300的情况了。

如何进入顶级初中?


1
顶级初中少
首先,我还是想打击一下大家。全市顶尖初中也就是所谓的初中四大名校,指的是华育、市北(特指2个理科班)、上外120和兰生(从南到北,排名不分先后)一共招生18个班,差不多700多人。而未来全市小学毕业生超过10万(这四大名校我看不出有任何扩招的可能性),即使不考虑这里的TZ因素,那么比例也远低于1%。所以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基本上最迟3年级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首先大家在1、2年级好好梳理学习习惯的同时,也适量参加课外学习班(主要是奥数英语),参加2、3次考试(比如中环小机灵和综测等)。所以,即使你们两口子都是北清复交或者爬藤的,也不要想当然认为你的孩子就应该进入华育市北上外120和兰生。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请做好进入次一级甚至2、3流初中的准备,孩子给力了,初中四年后卷土重来绝非难事。具体案例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下周的推送(多半会放在周一)--不能剧透太多,否则又被别人拿到idea然后抢先了。


2
进入顶级初中途径
其次,正如我在留言中说过了,有很多种方法,小学推优(比如某些小学的神秘考或者沙龙A班推荐,再或者某些牛的民办的内部推荐)是一个,普通小学出身可以参加小五班。也可以通过投简历获得千人考的资格(英语语文证书过硬,数学课内优秀以及成长手册给力,课外稍作拓展的人大把有千人考机会的)也是一个。而小五班考试的内容事实上即使比起中环、小机灵等所谓四大杯赛的预赛都是简单得多。去年某牛校的QRK数学非常简单,当然比课内是要难一点,但是同样远低于中环小机灵预赛,而英语考得却比较难,难度不低于3E三级,甚至接近了新概念的三级。这就要引申到下一个话题,奥数究竟要不要学。



小升初要不要学奥数

我的答案是最好学一下。因为一来可以测试你孩子是不是理科这块料,二来功利上说确实对升学也有好。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小升初不用学奥数。小升初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包括课内的语数外,包括课外的拓展(奥数、英语),包括兴趣爱好(琴棋书画体育等等),包括其他综合方面(比如是否是班干部,是否有科技特色,成长手册老师的评语如何以及从小五班可以看出的学习习惯等)。这里面对于一些顶尖初中来说,奥数的权重可能比较高,想去四大名初中,奥数不学麻烦比较大,但是正如我所说,这也绝非一票否决制(事实上,各校情况也不太相同)。而至于其他档次的学校(代表就是徐汇的西南位育和西南模范,这两个准牛校就招了22个班),他们对奥数的权重则是极低极低(西南位育基本你的成长手册不错,区统考成绩较好,9成可以进入,别忘了,区统考内容只是课内部分)。要知道,即使是西南模范(西南模范小升初的标准比西南位育还要略低)这样的10个班规模的学校,16年中考平均分也有580多分。预录取南模就高达40人,加上四校也有将近50人。而即使在兰生华育里面,没资格预录取南模+的孩子也不止30个50个(这也是我第一点说的,只看如何进入名校,而不看应该如何正确地学习,将来会吃药的—即使你真的进入顶尖名校依然会吃药)。

在很多年前,奥数被视为洪水猛兽,大家纷纷表示不去迫害孩子(很多家长都没看过奥数教程和具体题目,更别谈去试试了,就义正言辞表示不去祸害孩子)。而今天,当舆论被奥数机构所把控时,事情则完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为机构告诉你,小升初=奥数,然后奥数=去某思,所以斩头去尾,去某思=小升初)。家长蜂拥而至,直接导致了机构数钱数到手抽筋,A机构要秒杀,B机构要凌晨四点多排队等。从来没有想过究竟要不要学,怎么学等。但是用多少力气学习,一周3个小时还是5个小时或者10个小时完全看家长自己。家长都知道边际效应,但是每个孩子的边际效应发生的时候是不同的,1、2、3、4、5、6、7、8、9、10个小时/周都是可能的。真正爱好数学的孩子,完全是看成兴趣的,比如某理科班的某孩子,他闲着无聊的时候就两个爱好,拿几题奥数题做做或者弄个围棋死活题做做(蝴蝶效应的巨大贡献者华裔数学家李天岩就有这个习惯,没事儿就喜欢向导师约克要几个数学课题钻研一下,他的周期三就是这么搞出来的)。这也是我在上篇文章中强调的,父母的作用绝对是最重要的,具体的规划需要父母来定,其他的去什么机构找什么老师已经是次要的了。

阶段性总结是:小升初不仅仅是奥数,奥数也不仅仅去某家机构。这三者之间绝不可以划等号。


去学而思就等于盲从和无知?

貌似我从未这么说,去学而思的有两种人:

一种是确定奥数如何学习之后,然后对该机构做个认真调研的,包括班级老师也做过调查,知道该机构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层的。分层的层次中哪个层次是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最终去的只是尖子班或提高班,那么这个至少说学而思为其提供了帮助,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像留言中的网友说的,喜欢教材。或者也有人喜欢某个老师,跟着老师从A到B机构再去C机构等。

另外一种人是别人都说学而思好,于是也赶热闹去秒杀。至于学而思为啥好,是不是真的好,是哪里好,哪个老师好这些统统不知道也不关心,学而思的作业量够不够,这节课孩子掌握的如何?如果没掌握好或感觉题量不够的话找哪些题目来夯实这个知识点这些统统没研究过。每天这些家长起的作用只是司机,至于他去学而思还是思而学都不重要了,真的只是无知和盲从-我说的只是这第二类人。

从某种程度来说,学而思是个很不错的机构,里面也有很多资源值得大家去探索。但是不代表里面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每一个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就忙着捧着手机秒杀。学生就像一颗小树苗,体制内的这点学习真的还谈不上什么先天智商啥的,完全看家长的精力和时间--家长浇灌了多少心血这颗小树苗就会有多茁壮。


哪些机构好?这些机构里面的哪个档次的班级适合自己娃

在昨天的留言里面有一位网友说到了,“家长调查也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很想直接看些择校之类的干货帖子。”这个话本身是非常正确的。可是简单想一下,你要做的只是周围方圆3KM撑死了5KM的机构,几家而已。网上调研一下,周末到机构里面随便抓到两个家长问一下,请不用特别花成本的。网站的干货是不错(这里再次提醒大家对于机构自身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或者论坛的信息要千万小心),但是如果真的网站要写一篇全市范围内奥数机构特色大比拼(而且还要涉及到1-5年级的,因为某些机构五年级很强,某些机构擅长于低年级),我估计我真的需要半年不上班写个全面详细的。所以我们也只能尽量为大家提供一些干货分析贴,但是同样无法提供所有的东西。其实,就算我真的写出了,其实那也只是我的角度来看的,真的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家长这个时候不花精力和心血还准备用到什么时候呢?

一些奇葩言论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1

比如有人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不要鸡血:“越是写这种批判文章的人,背后越是鸡血,信得话我就呵呵了”。我啥时候变成批判鸡血了?也是奇怪的说。如果鸡血的意思是努力学习,我觉得我说的够明白了,请大家努力学习的同时在低年级重兵投入习惯培养,语数外齐头并进,在外选择机构不要盲从,而是要好好做个调研。努力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褒义词,也是我提倡的,连应试这点困难都搞不定,谈何扫天下?


2

有人说我在瞎扯,说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入学标准。我再次强调,这些一切我都同意(详情请看我们公众号11.15的推送)。我的上篇文章的观点是目前必须到外面学,原因是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校们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不但没降低而且还在提高(相比于20年前),然而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尤其是初中小学的教材减负的太厉害,校内教学难度反而比不过20年前(尤其是代表的就是数学),典型的此消彼长。那么这中间的差距谁来补?当然就是课外机构们补。所以课外补课无法缺少,只要你有一定的追求。但是补什么、怎么补、去哪里补这些是要家长仔细规划的,规划之前要去了解行情,而不能简单盲从。


3
1)  留言里有相当的人,仍然打着小升初=学奥数,学奥数=去某思的旗号来反讽我们的推送(again,小升初里面奥数权重较高,但并非绝对控股;且不去某一家机构也不能叫做不学奥数了),我就忽略不计了。当然,尤其是部分水军的如下留言,我只回复两个字:呵呵。

当然,还有连呵呵我都不愿意说的,某些水军(建议一些公司这方面稍微多花点钱,聘请水平略高一些的水军)素质不过如此(和年初某素质中学的表现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哈哈):
回复 cronychan 2019-7-26 16:02
『经验分享』干货来了-各阶段重要习惯的养成
原创: yxs201405 千帆育儿网 2017-03-14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拒绝免费编辑后转载。)

编者写在前面的话:这个绝对是精品之精品,各路鸡血爸妈,你们晚上可以看一下,如果这篇图文截止到晚上睡觉前阅读量过2万甚至5万,你们可就要当心了,因为你未来的竞争对手是一些既肯花时间磨刀又肯加班去砍柴的人;如果阅读量小于10000,按照这个图文做的家长可以放心了,你们的竞争对手只是知道用蛮力的人,他们每天话再多的时间也无法追上你们的,放心吧,没有了习惯,相当于拿一把钝刀,每天比你们少睡2小时也无法对你们构成威胁的。


如何与孩子相处,这是一们很深的学问。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令行禁止、执行力强。可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好,自家熊孩子却愈发顽皮,各种满清10大酷刑都试了个遍,效果甚微,为什么,怎么办。

习惯的最佳培养方式是言传身教;
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机是孩子没有习惯的时候;
习惯的最佳纠正阶段是孩子自主思维还不强势的时候;
你不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坏习惯必定自动填补空白。



幼儿段



1、2岁左右的婴幼儿。此阶段的孩子,不用讲什么大道理,说了也是基本白说。孩子还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将事情的后果和行为出发点进行联系;也没有能力理解行为方式和成人的要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他们来说,模仿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所以,古语有云: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你期望自己孩子什么样子,你期望孩子达成你的规划设计中的目标,那么就给他一个示范的环境。要求孩子作什么,你自己做到给他看。你希望孩子有空就拿起书本,那你就不要抓紧每一分钟来打游戏或者追剧。也许孩子还小,你可以利用家长权威来压制,但将来孩子必定会反弹。等他懂事了就明白,你要求我做到的,你自己都做不到,你凭什么管我?更进一步,孩子带着这样“无视、鄙视家长”的心态,你的任何教育和管束,都会大打折扣。



儿童段


这阶段主要是幼儿园,是形成大量好习惯的关键期。今天讨论的习惯,并不是知识积累方面的“鸡血”习惯,更多的应该关注行为方面的习惯。比如,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公共秩序规则、待人接物的礼仪、初步的自主思维能力。幼儿这个阶段,孩子的知识积累已经起步(现在的鸡血大环境),也有了少许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面了。这3年里,最好把一些基本的,有关将来读书、集体生活所需要的好习惯进行训练和强化。

归纳如下: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学习优品,玩具等都自己守时,定时归类、整理。
2、 独立自理能力:能自己吃、喝、拉、撒、睡。能自己穿衣物,知道常用物品(安全可接触)的摆放位置,用完放回原处。
3、 守时守规则:该做什么做什么,该多久做完就用多久。有效率,不拖拉,不磨蹭。按时起床、吃饭、睡觉。
4、 待人接物:有礼貌有礼仪,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谦让互助,交换分享。
5、 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陌生事、物、人等保持警惕和好奇,有了解的欲望。
6、 自主思维能力:一切行为的源动力,有主动交流、提问、思考、讨论的欲望。

这些习惯,在幼儿园前已经开始初步萌发,而幼儿园阶段就是提升、纠正、强化和固化的过程。幼儿阶段不养成好习惯的,小学阶段再要纠正,就得花十倍百倍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



小学段


小学5年属于9年义务制教学段内,所有的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实施途径、传授方法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至少从市、区jw层面布置的任务,所有体制内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督导和评价。而超鸡公办和民办,也是必须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自行选择补充内容进行鸡血。这些项目,可以统统归到“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等范畴打擦边球。超鸡公办和民办,基本都是用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上面布置下来的指定任务,其他再自选2套甚至3套补充教材,速度之快、难度之深,菜娃跟起来是相当吃力的。

所以,孩子在学前养成起码的行为习惯,是为了更好滴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作业量以及综合学习压力。如果对口是好公办,或者有志拼民办的,需要花力气作好的还是习惯。习惯好,加上一定的学前积累,保持好成绩名列前茅是很容易的。

小学阶段需要做到的好习惯要求如下:
1、 生活作息规律、正常,每天能保证至少8、9个小时的充足睡眠。
2、 有良好的专注力,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回答和师生交流。
3、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主动招惹是非。碰到同学骚扰打闹等,先自行处理,再和老师交流。事情严重或不可控的,立刻找老师来处理。
4、 各学科的作业认真对待,按时完成。学习之外的活动,按有否兴趣和课余时间酌情参加(老师或学校要求一定参加的,马虎点完成即可,或者家长代劳,老师也只需要一个结果,大家都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
5、 做作业、做事有效率(此项目还是专注程度所决定)。
6、 每节课后整理桌面台板,每天放学前彻底整理一次个人物品,书包内齐整有序。
7、 回家作业时不要在书桌上“摊东西”,做什么拿出什么,做完后整理一次桌面。
8、 所有作业完成后,对照“备忘本”先自行检查,再交给父母检查、签字等。
9、 将所有第二天的作业整理在一起,放入书包内习惯位置,方便第二天一早递交。
10、对照备忘本和明天的课程表,彻底整理一次书包,检查作业和书本是否放好。
11、制作类、参与类的作业或准备物品,摆放在书包旁边,方便第二天一起拿走。

这些习惯,最好在入学后的一周内指导和陪伴孩子学会掌握,两个星期内养成,之后一个月内进行督促和固化。其实,部分要求(比如整理自己东西),在上幼儿园时最好就养成。一年级刚入学,一般是没有带回家的书面作业的。初期家长一定极其重视这开学的两周,所有的习惯在这两周就要养好,以后就可以成为自然习惯。


乘着入学适应期的两周,时间还比较宽裕,把这些习惯做做好,你和孩子都将受益无穷。

学前搞兴趣,小学抓习惯,中学看脑子,高中拼身体。

不是不可以鸡血,不是不可以提前鸡,但前提是习惯要好。当习惯大于1时,所有的积累都会在习惯系数上增加总分;但当习惯系数小于1时,所有的鸡血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回复 cronychan 2019-7-26 16:16
我的整理和心得

课前预习:     
1. 熟悉关键名词和术语,到上课时,对于老师提及的新知识点能够快速跟上反应
2. 在预习时就要开始构建新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是整体结构的哪一块,和别块的关系是怎样的? 到上课时,就等老师的关键点拨,把新知识点牢牢嵌入、融入既有知识体系中。

课堂笔记
1. 迅速锁定关键点(所以必须事先预习)
2. 突出重点,突出逻辑,不写废话和旁支末节
3. 课后还要吸收回想,再补充总结笔记

强调品质
1. 高效
2. 深度思考
3. 可以平和自然地面对挑战,攻坚克难
4. 专注力
5. 做事有条理等

在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寻找并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或者说自己最喜欢最适宜的有序科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习惯。重点是学习方式的洗得,学会知识点则是其次的。

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是内功,非朝夕可得,家长一定要耐心,可能经年累月才会有养成一点点,可这一点点也是让孩子受益终生。(不看孩子情况过度鸡血、只看成绩不看学习方式方法以及习惯的,都属于吃毒药长内力,高不了,也长久不了)


掌握方法,举一反三,比题海战术好多了。

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思维模式)

=============
生活习惯

哥哥在知识能力上应该没有千帆的大部分普娃厉害。但是他从4周岁可以自己独立房间入睡,早上自己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饭,晚上自己洗澡,入睡,一个人可以拼乐高4小时以上,一个人可以自己上线上英文课,一个人可以自己写作业1小时左右,我觉得所有这些对我来说,远比他掌握的知识点重要得多得多。

实际上我觉得孩子性格好很重要  有礼貌 董事 然后基本成绩不会太差   好过哪些一切向成绩看的 然后性格一塌糊涂的 !

==============
xfufu     2017-6-6 01:05
还有一条,95%的人,在小学阶段奥数占的学习比重应该是最小的,但是很可惜,欧看到的人群,95%的人小学里奥数投入是最大的,现在幼深小一代如果还是这样干,以后吃苦头热接在后头。这个偶里贴为证,5-7年后回头你们再来看看这句话。

Austin_dad 发表于 2017-6-6 12:08
请教下大大,没有尝试之前,父母哪能知道孩子适不适合学奥数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几年级能大致判断 ...

2升3基本看清楚,3年级上的杯赛小试一把完全定位

admin   发表于 2017-6-6 19:34
xfufu 169楼说的对,如果二升三暑假开始玩命刷题,3年级还是得不到几个大杯赛的奖,那么其实4年级弄好英语和其他,数学保持入围即可

xfufu 发表于 2017-6-7 00:57 |
其实很多时候,二生三搏杀半年没有收获再掉头抓语英,半拍已经落后。
奥数把你两个文科弄伤的话,本身已经说明你不是奥数的材料。



beggerlipku 发表于 2018-11-6 16:04
请问,作为95%中的人,最应该投入的是什么呢?
xfufu   发表于 2018-11-6 16:19
英语 投入-2到4年级需要6年
语文-1到4年级需要5年
数学:投入2-3年足够了 除非你的资质具备大奖实力
父母双方有一个司机的或者韩的奥数基本没戏


我们就拿所谓的思维训练来说,如果能力较强,可以举一反三;能力中等举一反一;能力差的,举一反零。放到做题上来说,讲一个专题,牛蛙把这个专题全部吃透还能延伸出去,把关联章节的题目还能做出来;中等娃可以这个专题基本吃透,原题或者只换个数字的题目能做出来;再差一点的过一段时间连原题也做不出


所以这里划重点的应该是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是要确保学扎实。认识4000个字不会应用不如认识1000个字但是应用自如的。学会1000以内加减法不如20以内加减法应用自如的。在华育里面,老师尤其反对盲目刷题,屡次在大会上强调,如果闲着没事,请把老师呕心沥血挑出来的例题吃透做到举一反三,就一定会得高分。而不是把孩子埋在题海之中。


在我们论坛里,第一强调习惯的是老好人前辈,他公子在闵行某民办小学毕业(非七外,非协和,大家不要乱猜了),初中进了华育。想告诉大家的是他家公子在小学奥数没啥奖,就连XW考试的数学最终都是B,初中里面的数理化竞赛同样没什么奖,但是不影响孩子一路优秀最终进入上中,而且在上中里面依然班级前三前五(还得过第一)。他靠的是什么?就是良好的习惯!他做事极其严禁认真。下面的图再发一遍:六年级在课堂上记下的笔记,这不是之后抄的,而是课堂记下来的!什么?会影响听课?他们初中时语数外基本都是班级名列前茅!


我自己的孩子抓学习时也有一点小心得:在中班升大班的时候,解决了所谓“粗心”的问题;在三下四上的时候,解决了“课外学得太多课内自认为都懂了”的问题。然后都取得了升学方面比较理想的结局。在目前初中阶段,正在解决孩子另外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不能算彻底解决,但是估计维持3-6个月后,我们将会进入另外一个高度。

表面看起来鸡血氛围和竞争激烈程度和10年前相比变了很多,但是实际上毫无变化,成功者还是下面的第五类人。在这个被时间碎片化及各种时间碎片化的工具统治的世界,家长们无比焦虑,但是在焦虑的同时却什么都不做或不去做正确的事情
1类  最多的是表面很焦虑的家长   他们热衷于阅读和转发各类焦虑的图文,比如阶层固化等,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转发了这些图文,他们的孩子就一定能进了名校。所以这一类图文的阅读量动辄10万+。
2类  其次很多的是热衷于对各类名校排名的家长  给人的感觉是很多人阅读完了这些资料孩子就能进入这些名校了。
3类  对于进入名校的具体方式很感兴趣的家长  给人的感觉好像知道这些渠道了孩子就能进名校。当然,这类家长已经有一些想法了,很显然比前两类做的更好。
4类  对于去哪些机构比较感兴趣的家长,忙着到处复制牛蛙的课程表  这一点我相信市北理的大牛已经告诉大家了,复制牛蛙的课程表而不是复制牛蛙背后的努力和父母对大方向的把控,可能会比那些不复制课程表的人死得更惨。因为无论哪个机构都无法代替家长的作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机构万万千,哪个机构都有优质学生—前提是孩子父母给力。一般说来,这类到处打听的家长又分成两类人,第一类是纯粹打听然后刷卡缴费,类似于XFUFU说的司机爸+韩妈,这种家长和前三类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送进全市最好的各类机构后升学依然是大概率失败。第二类家长则不同,他们打听到了之后并非立刻报名,而是做横向竖向比较,这类家长知道兼听则明,到处打听机构的特色,寻找符合自己孩子的班级,已经比上三类半家长好太多了。能把这点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像之前在那片图文(某思热的背后不是焦虑而是无知)说的那样,对于一种是跟风报名的家长,一种是再三调研的家长,两种人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听课,你会发现孩子的吸收效率完全不同的!
5类  少数牛家长,对于具体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育这些更感兴趣    这类文章的阅读量几乎忽略不计。昨天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看到所有图文中关于习惯阐述的最多、最细的一篇文章,高估大家了。这一点充分告诉我们,无论这个社会的鸡血气氛多么浓厚,最终成功升学的一定是少数人(也就是上文说的第五类人和第四类中的后半部分),这不是因为名校的招生人数少,而是有这个意识且有这个能力的家长太少太少了。觉得很好又愿意执行的可能又是一半,已经执行的能坚持到底的估计又不会超过一半。所以按照我们论坛一位从交附去美本的家长说的那样: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培养,这种能力超出了绝大多数国民家长的认知,而用压榨儿童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高分,短期有疗效,长期像瞌药。

最后再用一句论坛另外一位家长的话作为总结陈词:教育孩子是要花时间的。但真正用心教育比花体力教育更费精力。所以鸡鸭血妈妈一般的做法是采取用体力代替思考,在战术上努力,但始终掩盖不了他们在战略上的懒惰。为什么有些家长的孩子年龄只有3、4岁,总结出的学习方法也被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大家都懒得动脑筋,只要有人帮她想了,无论对不对是否经历过升学的考验,她就觉得足够了。
回复 cronychan 2019-7-26 17:46
摘自 admin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寒假和作业
1. 应该同情孩子,他是人,也需要休息。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要平衡这些事情。
2. 越是作业少的学校才越是好,因为除了基本的东西之外,家长才有时间、有机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定制化的学习是个奢侈品,也是小朋友弯道超车的机会。大家都做一样的作业,还特别多,没时间、没精力搞别的,开学后依然是上学期的延续。
3.  大家利用寒假在完成基本作业保持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情绪控制、时间管理、旅游、家务的培训,难道不知道这才是比多刷几题数学、多默写几个生字、多背几篇新概念课文更重要吗?
4. 在操练之前,自然要把一些要点给孩子讲清楚。
5.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6. 把孩子置身于各种补习班的忙碌中,就会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孩子的青春不应该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是为了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长大了从不懊悔,然后心中就充满了平和与喜悦。
7. 题海是最low的一种方案。没有针对性的作业,剂量越大毒性越大是一定的。 过犹不及
回复 cronychan 2019-7-28 19:41
有意思的观点

sfc01  发表于 2019-7-23 08:41
      现在的高考在某种意义上和复读没多大的区别,一些所谓的牛蛙,超前、超前、再超前。超一年、超两年,甚至3年。
       预初时学习物理,有的化学也开始了,各科都向前赶。搞得学校老师安排课程也是进退两难,正常基础教学吧,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讲,因为学过,不仔细地从基础讲起吧,有人还没学过,很多知识点一带而过,不复习,不总结,然后考试,学校变成不是教学场所,而是沦为考核验收机构。
       高中时,有的到高一就开始刷高考题,很多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知识并没有认真思索、领悟,融汇贯通,整天的题型、套路。一旦出题灵活,需要融会贯通的类型,就会大叫。不知道教育会走向何方!


=======
comments
关键点: 初中,或者任何阶段所学以的知识,都要认真思索、领悟,融汇贯通。到没有到这种程度,可以通过需要融会贯通的出题灵活类型来检验,可以通过长时间思考、探索而解出就说明学到位了。整天的题型、套路,除了为升学外,对以后的学习-做事方式思考习惯-有效积累等各方面并无帮助
回复 cronychan 2019-7-29 14:48
Serena娜娜    发表于 2019-7-29 12:24   谁说千帆老师反对鸡血?千帆老师只是反对“自杀式鸡血”!  

这两天千帆关于“是否要鸡血”的话题炒的热火朝天、两派彻底决裂。其实双方都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罢了。但是,关于“鸡血”的真理,又真真正正地掌握在千帆老师那里。其实,我认为千帆老师最最核心的一句话,并不是在他的文章里,而在他的一句点评里:

“我不是反对努力学习。习大大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是我反对的是无脑式的、运动式的自杀式学习,这种东西根本不持久。”

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小黑板敲三遍。反对“无脑式的、运动式的自杀式鸡血”,就跟反对用100米冲刺的方式去跑10000米一样。

假设把幼儿园~高三比做10000米比赛,那么幼儿园阶段顶多只算前500米。打个比方:解说员绝对不会说:“现在运动员已经跑了400米,看哪!目前12号和18号运动员已经领先了其他运动员至少20米了!这两个运动员真是太厉害了!”

跑过10000米的人都知道,只要自己有实力跑完10000米、不会中途退赛,那么你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基于对自己实力和对手情况的合理认知(对娃的天资和能力有合理认识,大致清楚属于聪颖/一般/平庸即可,而相信绝大多数孩子,天资都是不差的),然后,在10000米的每个阶段都合理运用战术、分配体力:

1)前1/3路程(幼儿园~小学3年级),大家都处于早期阶段,家长大多可以陪跑,应该帮助孩子多享受比赛过程和沿途风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节省体力的步调和呼吸频率(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以最小的代价留在第一梯队(对于学区房或进入民办的孩子,保持所在学校或班级的前1/3)。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该是非常轻松和享受的,基本不应该依靠毅力和耐力,更不可能需要打骂和责罚。如果这一阶段就要靠毅力和责罚,后面就危险了。

2)中1/3路程(小学4年级~初中2年级),第一梯队会出现大量的“洗牌”。这时候第一梯队的学生,一小部分因为节奏一直掌握地很好、所以可以继续匀速向前、并且适度地提高速度也不觉得累。而很多前1/3在第一梯队的学生,因为一开始就用了很多毅力和耐力,这会已经进入体能的高原期,速度逐步放缓,仍然靠毅力坚持着。同时,原本大量处于第二梯队的学生,因为第一阶段的体力保存的很好,所以这时候会冲上来,进入第一梯队,形成新的第一梯队。这一阶段,大部分家长已经不能陪跑了,但仍然可以在旁边摇旗呐喊,帮助孩子留在第一梯队。

3)后1/3路程(初中3年级~高中3年级),第一梯队内部会再次演化出:争冠组(爬藤/美国Top 20/清北复交)、优胜组(美国Top 50/英加澳新名校/985高校优势专业)、优秀组(其它211高校),这时候学生们已经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去拼,家长能做的主要是足够的后勤保障和财力支持(注:对于像步长公主那样靠“自己能力”考入Stanford的,不在讨论之列),最后的3000多米,是他们基于前期积累的身体和心理优势,最后靠技战术、毅力、耐力、体力储备,去努力冲刺终点线并取得最好成绩的关键时刻了!

-----
后记:而就算跑到10000米终点,你又会发现,人生就是马拉松,好比陆定一写的,“翻越老山界只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过的第一座大山”,而长征又只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第一步,革命成功又只是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有了这样的历史观,就不会陷入“前400米领先很重要”、“不惜一切抢跑前1000米”这样的悲哀。你的孩子,也才有可能在他/她未来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走下坚实而自信的每一步。

2019年7月29日于上海

================
comments    by cronychan
抢跑领跑也有跑得好的,不可绝对而语。
关键点在于,跑的每一步是否稳健扎实,为后面的路程,为持续奔跑积累体能、经验以及调整到更好的跑步方式,关注于后劲是否强劲,而不是绝望式奔跑。
一味的绝望式奔跑,杀鸡取卵式,吃毒药涨内力,如果撑不到终点,暂时的快速和领先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撑到终点,把娃搞废了,也得不偿失。

家长就是陪跑者,就是教练。家长需要非常了解孩子的状态,需要非常了解跑步比赛的赛程和赛道,要去揣摩和实践孩子的那个度是怎样的。家长即使有这个长跑的初心,但在实际赛跑过程中,也是要一遍遍走弯路和调整,不是有初心就可以做出来符合初心的事情。

就像隔壁赛道的人加速了,你跟不跟?跟着加速,不见得不符合初心;不跟着加速,也不见得符合初心。加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背后是基于初心所作的判断,以及不停的调整。和孩子、家庭、当前跑步状况紧密相关,只有原则,没有标准答案。
回复 cronychan 2019-7-29 14:58
carloscheng   发表于 2019-7-29 12:43
(钢书架)
某宝上找几家聊聊报价。我翻了下记录,这个做的是25深度的,高2米3,宽2米15,单面7层,一共1150,定制只贵一点点
(应该只是冷轧钢,整体一个材料)(某宝定制钢制书架)
============
comments by cronychan  如果能够有门,就完美了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2:40
建西两个校区目前每届学生1200多,其中招的公特500左右。公特都在大唐,另一个校区因为对口的老破小多,生源多出来的也会被安排在大唐校区。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 19年7月的情况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4:45
发表于 2019-5-1 17:47 |
对于成绩在较弱区重点和普高水平区间的孩子,中本贯通是条非常好的升学渠道。
中本贯通的本科相当于一、二、三本年代时的二本中下专业水准,对户籍考生是福利。
优点,孩子在中职学校鹤立鸡群,机会很多。比如全国一等奖,比如游学等等。缺点,中职学校整体氛围不好。所以在一个学风等方面处于底层的学校里,希望获得这些机会,要看孩子情况啦!
是个上海本地普娃的福利
3+4只能上海户籍参考,注意一定是上海户口的孩子,积分满或者父母一方上海人的孩子都是不可以考的。3+2中高职贯通,不限户籍都可以考
一个是普通本科学历,一个是应用本科学历
嘴巴上说和高中生进来给的本科学位证一样,到时候给你写个中本,或者给个应用型本科文凭,我感觉这本科读和白读也差不多了。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4:51
admin 发表于 2019-7-29 14:45
还是略知一二的。我的建议,如果只能去普通区重点而且都还略微吃力的,不如中本了。
byzantium 发表于 2019-7-29 16:46
篱笆的那个帖子总结得非常详细了,可以去仔细看看。
结论就是一般区重点档次的普娃,中本还是很合算的。当然专业什么还要综合考虑下。
当然以后分数会不会变高要看第一批毕业情况。
考虑到以前中专比高中吃香的历史螺旋上升特性,这种情况概率挺大。
侏儒症患者 发表于 2019-7-30 11:46
上海话说骗骗港都额。出来是应用型本科。后来我问过家里做人力资源的亲戚怎么看应用型本科,她说和大专差不多水平。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5:52
admin   发表于   发表于 2015-6-12 13:56
最近有几位短信问我为什么放弃美本。我觉得统一在这里说一下吧:
1. 物质方面。 物质方面不仅仅是钱:
        1)先不谈我没有300万现金(大家不要差异,稍微加一点通胀,7年后留学美本4-5年300万都不够用的,考虑到其后的硕士和实习等费用,初步准备400万,至于这个帐怎么算的,有机会单独开贴讨论)。就算有,我也会考虑性价比。读国内本科4年30万也不要。等我有了300万现金,我完全可以过一个非常适宜的养老生活(假设60岁退休,也假设物价标准就是现在的情况)。而这300万扔给孩子,说实话能起多大作用还真不一定(穷人是要追求回报的,300万扔下去没有任何动静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到外面吃个饭,3人花了100块,再难吃的饭也都会算了,但是3人吃了1000多如果什么都没吃到就不一样了,如果3个人吃了10000多还是没感觉我估计就不可能去吃了)?
       2)没有显赫的家世。近1年来,我研究了大量出国留学的样本,某种程度来看,家世、家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留学尤其是美本中,家世给你带来的加成可不是一星半点,一些高大上的社会活动(而这个恰恰是留学美本展现你Unique的最大组成)的组织、计划、实施绝不是普通人能够得上的,这些属于隐形的成本,不要小看。某土豪请大学教授为他们家儿子润色的一篇新能源的稿子,就花了10万+(最近特别热门的博导为高中生打下手作为第二作者的那个例子别忘了,那是人家父母自己上,如果你们两口子不是博导教授,想让儿子给出像样的论文,就要请教授出手的)。然后在某一次高大上的seminar中儿子高调登场,做了5分钟的演讲(这5分钟的时间成本还高于那个教授的稿子)。最终凭这个+不错的标准化考试的成绩一举进入宾大。其实,有些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量(如同我说的世外)--因为这些学生能让学校更牛逼(别的不谈,世外小学境内部众所周知40张超级大条子,一年40张,5年就是200张,200张超级大条子能给一个只有4个班的小学带来多少资源?!你是无法想象的!),对于未来能出国去读HYPSM的孩子们来说,家世、家境是极其重要的,中国人光有高的标准化考试分数是没用的,而高大上的社会活动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3)无退路。如果你美本失败--去了很一般的大学,国内高考也没资格了,那么你选择花了几百万去读一个注定没有出路的普通美本,还是让孩子高中毕业就在国内就业再或者复读在国内高考(这样的孩子复读又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个原因说到底还是物质。你要有个公司给孩子,孩子就算美国4、5年几百万花了,再花100万读个国外的MBA,回国帮你打理公司这个挺好的。但是我们这里的大部分人能行吗?
2. 精神方面。
    精神方面就不必多说了,在孩子2年级的时候,和一个同学家长聊天,该家长说,我就一个孩子,出去读书了那不是白养了,不行不行,必须留在国内。我当时还有点嘲笑的意思。最近1年来看了太多的例子,老人70多岁了,搞不好夫妻俩还走了一个,剩下的一个身体不好,孩子在英美,死了都没人知道(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过去我们的父辈兄弟姐妹好几个,老人总归能找个儿女养老--这里的养老不一定是钱,至少不仅仅是钱,关键是心灵的安慰。我们这里有的岁数还比我大,应该能体会到这个心情了。人生一辈子,即使是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私心也没有不太可能(这一点充分说明最近2、3年我的心里年龄老化得厉害,呵呵)。
3. 其他方面。
     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简单想一下,我们这里家长肯定有很多同学10年前甚至15年前、20年前出国的(当年出国要么是极其聪明,要么是物质基础极其好),在国外又有多少人能说比你们现在在国内高几个档次(按照理论说,他们的智商、财富都比你们高,又去了更好的环境,是不是应该100%比你们混得更好?但是事实呢)?北清复交的国际排名也在缓缓进步,包括国内的相关情况。也许7年后情况就是完全不同了。另外,有一些太敏感的话我不敢在这里说,但我认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足以看得清情况了。
4. 退路
    在这里少数知道我曾经一度奋战过120,但是寒假后基本放弃了,最后没考上也正常(估计还是倒在了英语上)。120是个好学校,但是最大的硬伤是进去之后就很难有退路了,我不想小学5年级毕业的时候就决定了未来10几年甚至将近20年的方向。孩子的可能是无穷的不是吗?初中进入华育之后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
    1)就算这4年我发了大财了,那么孩子同样可以读国际部高中申请美本,在上海并非只有上外才能去美本
    2)真的醉心出国,又不想没有国内高考的退路,那么类似于交大密歇根学院,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20岁出国是不是比18岁出国更让父母放心?)--这种类型的合作办学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多。
   3)再退一万说,本科在国内读完之后还是可以硕士去米国读的,虽然相比美本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如果孩子很的是这块料,其实也都无所谓了。
——————————————————————————————————————————————————————————————————————
一点浅见,博大家一笑(国外这一块相对确实我差不少)。

=================
comments by cronychan   重温,必须得说15年的admin非常有前瞻性,结合现在的zz
和jj形式,对普通中产家庭而言,没有性价比,甚至没有收益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6:42
收集的关于中本贯通医护类的资料

1. 医护类,只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的护理学专业,对口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

2. 中医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9.5%,护理就业率稳居高位。强调中本贯通的学生不同于高中毕业的学生在于需要提早思索未来的人生之路。指出中本贯通学生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专业学习必须打好基本功,并且学会自主学习,与人为善的能力,以顺利完成本科段学习。

3.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具有60余年护理专业办学经验,为教育部和上海市中职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建有护理仿真实训中心,拥有上海市知名三级甲等医院为主体的校外实习基地30余家。所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近年来,本专业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4.上康本科学生写的 我这里明确表示,除了浦东潍坊社区那边的小学期课程有些意义外,很多社区医院的见习都是形式主义,就是帮别人做些打杂的,然后学校居然还要让我们在没有数据,没有参考的情况下盲写论文,还美其名曰共情。。。。是让我托梦给神仙共情么
至于某位反驳我的答主,我确实高中成绩一般,当年纯粹是一心想学医,选择贵校为求稳妥,且考虑到贵校刚成立第一届本科,会予以支持和重视,也是出于对贵校的信任,结果呢,同济联合培养.上大合并.法语班.再到这次暑期和小学期安排,无一不让我们专业100多人寒心。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日后选择考研赌一把了。最后奉劝各位学弟学妹择校慎重,永永远远不要考虑贵校,真的

4. 上海大学是否合并上海健康医学院了?作为17届的健康学生回答一下,很意外但也没有捡到大便宜的感觉(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我们高考最低44上大523,的确健康赚了)但能力取决于自己,不会因为学校变为上大医学院我坐着不动就会有绩点。作为一个本科学生我想说健康虽然有专科学生,但大部分人品不错朋友圈也会看到他们努力学习认真做志愿者的动态,一个学校不分高低,如果将来有一天真的合并了希望能和睦相处。

5. 再不济健康也是个公办本科院校吧,拥有10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
接下来是健康的软实力问题。健康重点培育的是护理,药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尤其是影像,全上海独此一家,更拥有全国最大实训中心。而复旦交大等医学院更注重的是临床医学等专业。我认为这就是健康竞争力所在。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9:16
admin   
你孩子低年级不了解情况。即使是现在,菜场进入华育的人依然有,而且成绩领先的也很多。

小学的所谓公办民办有帮助,但是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完全还是看父母和孩子本身。本班第一名,最终大名单年级前十的一位(本班有两位)是某体育学校附属小学毕业的;本年级第一名是徐汇准菜场小学毕业的。

但是初高中,因为孩子不太听父母的,所以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小学

===================
comments   这才是小学不重要的真正解读,小学学校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家里要有人带有人管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9:19
存在   发表于 2019-6-15 17:53 来
从女儿6岁,我们商量建立了零花钱(工资)制度。每月200元起步,每增加一岁每月增加100元,今年是每月1500元。上述工资加上每年春节她收到的压岁钱都是她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每年家长承担外出旅游费用一次,如果超过一次以上,每增加一次她需要承担分摊的费用一半。
此外,每年家中长辈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建议她支配一部分费用表达自己的祝福。

这个试验性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完全没打折扣。有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分享:
一次,她在低年级的时候,在商场里看中一个比较贵的玩具,希望我们买。我建议她用自己的钱买,结果她立马表示不要了,要求我们在她生日时作为礼物送给她。
另一次,五年级时,班上有同学组织给班主任合买生日礼物。我女儿问组织者为啥要排除部分同学,组织的同学回答:回家向父母要钱的不能邀请参与(此处脑补一下小孩对大人世界的理解)
之所以实试这个制度,是希望小孩理解什么是现金流以及当年自己做学生时有过被金钱困扰过的自卑。



有人这样说:孩子的人生高度是由父母的地平线加她自身努力决定的。
我的教育观:是孩子的见识(而不是父母)决定她的人生基准,如同资产管理行业,投资经理是否优秀在于是否战胜业绩基准。孩子人生努力的目标也是战胜自己设定的人生基准。
回复 cronychan 2019-7-30 19:29
[上海高考] 2022年,普通高中教育要大改革了…

总结
1. 新课标当然是全国统一的啊,但是英语不使用统编教材,到时候高考应该也是分两种:各省自主命题和国家统一命题,但是都是按照2017年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来命题的。目前上海一年两次英语考试,难度越来越高,这个以后跑不掉了,大概率还是要继续的。

2. 小学初中减负减的基础都没了,然后高中微积分?这不是逼着大家送机构嘛。难道指望娃突然开窍?微积分是选修啊,看到时候高招的政策,大学要求不要求一些专业有这门课作为先修课程。

3. 高考不是上海、浙江已经开始改革了吗,以后就分两种高考:省自主命题和国家命题,然后招生分省。

4. 没钱不要读书了   没看到好高中也不要读了

5. 还有三年就2022了,教材,师资能跟得上吗?

6. 看趋势就是这样,有钱有精力就好好培养下一代,没钱没精力也不会让你孩子饿死,饭还是有得吃的,就是提前让大家就认请现实,不要大家都去盲目鸡。

这和美国的思路很像的,以后没钱没精力就可以象黑人一样,孩子每天早早放学在家看电视了,跟着学校一路走去职高。

7. 粗粗一看,感觉高中又要重新排位了,有更高等级资源的高中可以明显拉开与普通高中的差距,四大里面的三大都有大学挂靠,估计SZ想要什么资源也不要担心。其它学校看看知情人来看下具体是涨还是跌

8. 大学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其他普通本科回归职业教育,数学这么一分,真的只有有天分的人才能上大学,搞研究;其他普娃就接受职业教育,跟德国教育体制非常像

9. 职高扩招100万,等着孩子们呢

10. 看了一堆文件,先说我的结论一:一定要上好高中。否则那些必修的选修课或选修的课,在一般区重点很可能开不全。越好的高中,招聘到的师资和可以动员的社会资源是远超其他普通高中的。
结论二:高中之前就要引导孩子对于未来大致职业规划有初步认识,再结合能力选修那些科目,拿到学分。今天的意见已经说过了,自主命题省份就以课程标准为纲了,今后大概率就按照这个选修来定专业报考资格。
结论三:我感觉以后高中学费肯定要涨了,而且按学分收费会成为趋势。这样的话,民办高中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有大笔资金请更好的师资。


11. 这是发展趋势。看看美高先修的课程。 ///  这是模仿IB哦  /// 这个就是国外的ap课程,以后高中提前修大学,申请才有优势

12. 我对师资表示担忧,像当年大学扩招一样,师资根本不行。不过以后做高中老师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13. 看来是越来越强调,早早多思考娃想能干啥喜欢干啥擅长干啥,然后早点定方向早点分流。

14. 去年发布标准,各省就开始编教材了。只是今天国务院发的意见,正式明确2022年开始全面实施,算是发令枪打了。目前看起来,只有数学课程标准里必修的选修课与未来报考专业有挂钩迹象,即前面大家说的学美帝的先修课程的样子。其他语文、英语,没发现这个迹象。

15. 社会权威机构可以组织命题考试?!

对,有这么一句话。但不清楚指哪些机构,如果是英语考多次,很可能就会从教育部门组织命题转移到类似托福考试中心那种机构。

我觉得新高中课程标准如果真指导今后一段时间高中,那么执着理工科的娃肯定到高中一门心思奔着学数理化去了,这样差距就区分开了。高校招生如果也将重点和优势专业对接这一类孩子,那考其他科目浑水摸鱼去冲总分高的孩子,肯定要知难而退的。毕竟从数学课程标准来看,必选(必修的选修课)里面A和B要求微积分,而A的微积分学习内容大于B。这个就类似于考研数学的,数一、二和三之间的差别了。

16. 上海市的细则没有出来,毕竟还是很远的事。全面使用2017新课标教材的学生还在读预初。不过,从今天记者招待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的发言来看,3+3大概率是不会做大改动的。只是做一下微调,比如最大变化就是数学课程中的必选修学分,很可能和今后要报考的专业挂钩了,而且会纳入高考。也就是说,如果以后数学分层教育,上海出现高考数学一卷、二卷和三卷,也不会意外了。

17. 奔奔跳跳 发表于 2019-06-20 16:56
我对师资表示担忧,像当年大学扩招一样,师资根本不行。不过以后做高中老师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确实。这一政策将拉大校际之间的差距。

18. 难度减少,广度增加。名校录取同时要看活动、竞赛等其他奖状。

基本和美本差不多了。

当然美本好学校还要求你写一篇符合美国价值观的狗屁文章,并且有权贵入学的收费途径。

19. 计算下来,高中两年(高三大家都懂的)按照以前高中那种精耕细作的方式完成这么多选修课是不现实的。所以,你初中必须完成一部分高中功课。

20. 高中师资是个大问题,看来超级高中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

21. 每一门都不精,为何要从高中就开始分学科呢。有人读完了四年大学,才发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现在选专业更多的是,对紧缺职业的预测性。提前十年预测下一个风口。

22.
回复 cronychan 2019-8-3 16:04
回顾数学普娃的初中三年数学学习

先说点个人在这三年里的感悟,具体的数学学习后面再慢慢说。
1、亲子关系非常重要。亲子关系好的什么都好说,亲子关系不好的什么都不行。亲子关系的维护是从小开始的,不是青春期。
2、普娃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搞一个科目。比较理想的是小学重点搞英语(这几年小学奥的很厉害了),初中6-8年级重点扑在数学上,8/9年级搞语文。理化不竞赛的话,初中难度不大。
3、对于小学没有全力拼奥数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一定要坚持初中的数学学习。初中男孩子在身体、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上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4、数理化学科要特别重视第一轮学习,理化科目不要太早开始学。
5、6/7年级孩子的成绩会有起伏,一定要坚持。这两年坚持学,8年级会明显上升并稳定下来。
6、理科成绩好的排名都在前面,这些孩子里再看英语和语文。高手之间对决语文,前提是先成为其他科目的高手。

你们数学第一轮应该还没有结束,七年级要学八九年级的数学,这一块是整个自招和中考的难点重点。如果精力有限,暑假主要抓数学和英语。语文可以8年级以后抓。物理看你娃的精力,其实比校内提前一学期也就可以了,不然也会忘的。牛娃无上限,普娃排兵布阵很重要。供你参考。

有人问5升6暑假安排,这个看家长的定位和孩子的情况。
作战的部队总需要休整,对于大部分孩子,个人建议是录取结束到暑假开始前以吃喝玩乐为主。牛蛙们你们肯定有自己的打算,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暑假里呢,数学报班是首位,重兵投入数学,上课及课后的消化练习。英语呢,我们没有上应试辅导班的经验,所以也给不出推荐。普娃,数学最好要读,英语自己看。其他时间以双语阅读、锻炼和旅游为主。调整好状态,迎接初中生活。

进入初中后,参加了一个数学班,一周一次两个小时。完全和课内进度难度同步,相当于复习课或习题课。六上的数学成绩偶尔达到班级平均分,最低的时候低十分左右。我开始反思数学学习的路线及执行,期间也请教专业人士,也上千帆。有个帖子里,记得有个家长说数学学习应该是拔高回归基本,再拔高再回归。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我想到两点:
1、数学学习要提前。无论代数还是几何,刚学的时候都是懵的。初中数学每学期教材进度都是四章内容,也就是教一章,刚好对应一次月考。如果不提前,意味着对这章知识从0到一个有难度的考试,你只有一个月。
2、如果考试难度是8,学习的难度最好是10.初中学习是为了高中和大学学习服务的。愿意动脑思考和愿意动笔做,是我的首要目标。拔高后对思维有很大的触动。刷题会短期提高你的成绩,但长远看思考更可贵。
6下的4月,我联系了暑假的补习老师,转回了暑假的班。他们的进度已经提前很多,幸好67年级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我们仓促回归,开启了一段崩溃看不到希望、到不想太多努力坚持,再慢慢看到曙光爱上数学的过程。

我是这么考虑的:
1、忽略6/7年级的学校数学分数以及总分排名。这里要特别说的是120在这一点做的非常好,不会公布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也就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我也从来没去老师那里询问,因为大概的情况摆在眼前,排名只会扰乱情绪。也看到过其他学校的成绩条,班级排名学校排名,细到每个科目和总分。120的做法对孩子是极大的保护。
2、对于课外数学学习,以复习老师的讲义为主。把课上的例题分摊在一周内完成。从时间上,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更多的题。从能力上讲,也不足以做其他的题。我的想法是一个好老师编的讲义,一定把最精华最经典的例题编进去了。做其他不如把例题反复做。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赶在真正几何开始前回到辅导班,也就是几何方面我们完整的学到了。

还有一点,周末的数学课,我跟着孩子进教室旁听。本来想着初中开始放手,但发现回家做题孩子卡住了,家长还要慢慢研究的话,效率太低。
我是认认真真跟着娃听了两年的数学课,也借此机会看了好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课堂的表现,更好的认识了青春期的孩子们。

说说上课笔记。简单的说一个中学生数学笔记记得特别好,可能成绩不太好。这句话是我们暑假那八次课的第一堂课老师说的。虽然那八堂课我们听不太懂,但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听课笔记一直被作为检查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作为一个自招的课堂,知识的容量和思考的难度是很大的。也就是你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认真倾听已经非常好了。是没有时间去做漂亮笔记的。一般一个课堂如果有新知识点,老师会先讲一下知识点,然后是例题。例题会每道题给孩子一些思考及动笔的时间,老师再讲解。第一轮的学习,如果孩子是第一遍学习,会有一些题可能连思路也没有,也可能能想出一些思路,但无法完整的做出来。一个愿意思考的孩子,一般讲义会留下自己做过的痕迹,然后涂涂改改。记了老师的板书过程,不完整。一个漂亮的笔记,很有可能是老师让思考的时候不动笔,老师讲解的时候做记录员。一个自招题解题过程经常是半黑板或者一黑板,记得很漂亮的孩子只能顾着抄写。所以我对孩子的要求是老师让做的时候,能思考到哪里思考到哪里,老师讲的时候听是第一位的,记录只需要记关键步骤和答案。

初中阶段第一轮学习最重要的是7年级。
在普遍提前学的情况下,7年级的课外数学学习的内容是教材89年级的内容。同时还要应付校内的学习。我们第一轮结束是在7升八的暑假(除了圆以外)。8/9年级的教材进度内容是自招重要的部分,6/7年级教材内容一般作为解题中的一个小步骤,不太会作为单独的知识点考察。大家都说八年级是分水岭,这个八年级是指教材进度的八年级内容开始对思维的要求以及综合性要求提高。

谈谈家长旁听。我旁听的目的是为了去听课,并且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在课堂上,尽量做到不对孩子课堂的表现指手画脚。家长不是去监督的,是为课后辅导,也就是做好名师助教去打基础的。所以我和孩子基本是互相独立的同学关系。因为听课,感受到学习的难度是很大的,从而更好的理解孩子。
课后把讲义所有的例题做一遍。周日上课,一般周二我们开始做题。空出两天,是为了让孩子把记忆的痕迹抹掉。开始也是惨不忍睹,很多题还是不会。我上课基本不记笔记,只拍照。孩子做不出的题,把老师解题过程的照片打印出来,达到还原课堂的效果,让孩子自己再看。所有做不出的题,过几天再做一遍。重做讲义,一来达到复习的作用,二来会促进孩子以后课堂的专注度,不专注不抓住重点步骤理解,回来是做不出的。做不出,耗费的时间就多。我家坚持只做这么多题,不加量。所以孩子愿意课堂更投入,以减少课后占用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

七年级学校数学出现两次9字开头的成绩,对孩子的鼓励很大。9字开头,基本意味着数学单科能够进入前十。
在七上的十月,课外数学课下课前老师留了一道题。老师前所未有的表示做出来的同学把答案微信给他。下课后,孩子谈到打游戏。我随口说:老师留的题做出来的话,增加半小时游戏时间。当时从老师的话里,我感觉到这个题肯定是有难度的,心里觉得孩子十有八九做不出。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尝试一下。我们是下午三个小时的课,每次课下课脑子基本已经转不动了。但在游戏的鼓励下,孩子回家吃完晚饭就开始鼓捣。这是一道函数和几何结合的题,孩子跟我说他做出来了,自己感觉应该是对的。我直接把他的答案微信给老师,到现在我都记得答案是八分之十三。老师秒回对了。老师告诉我这是七宝中学高二开学第一次月考的填空题(好像是倒数第二道)。这次对孩子的鼓励特别大。以后是经常盼着老师留题。

谈谈学习习惯。
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尤其的男孩,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好的问题。比如不爱打草稿,不爱动笔自己做,作业比较马虎......女生不论什么成绩,大多数比较认真,习惯好。在数学课上,看到这样一位lsl的女孩。每次老师让先思考做题的时候,她非常认真,本身水平也高。对于非难题大多能做出来,过程写的很清楚。老师讲解后,如果她的答案是对的,她会用红笔打个勾。应该是为课后复习做标记,这些题复习时可以过滤掉。听的时候非常认真,记下关键性的步骤。
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大家大概都知道。问题是好的学习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如果只是要做到123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做不到。
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能力是有很大关联的,并不单纯和学习态度有关。从学习动机上看,一个孩子对于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想做好的事情,他的习惯一般都是很好的。有的孩子天生荣誉感比较强,或者比较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认定,想成为好学生,他自然会非常认真的去履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孩子对于天生喜欢的东西,那更是全情投入。问题是一个不太擅长又不太喜欢这门功课的孩子,这个动机怎么产生呢?这个和这门功课他目前的水平和能力有关。一门不擅长的科目,即使孩子下决心好好听课,听了几题发现一头雾水,他很快就会放弃。我们不单纯讲不怕困难,坚持之类的口号,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带领孩子在第一轮学习是能学会多少学会多少,坚持下去,从长远看结果都是不错的。当孩子的能力提高,慢慢做出了他以为自己做不出的题,考出了比以往更高的分数,他自然在后续的学习里会认真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程序。
数学是美的,当孩子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他才能体会到这个。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把他的能力带到这个水平。

真正理解了多少是要打个问号的。一旦养成了靠记忆和刷题的方法来学数学,中学后如果不调整很容易成绩打回原形,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态。

7年级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应付课外第一轮的八九年级的学习上了。但点点滴滴的进步,给孩子很大的鼓励。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能力的提高。课外完成第一轮后,八年级的校内数学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这时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第二遍学习这些知识了。八上数学成绩一般都在班级平均分以上5-10分。八上期末考试最后一道几何题,全班只有10%的同学解出来,我们也是其中一个。在八下最近5月的考试中,数学成绩比班级平均分高了15分,第一次进入数学单科前五名。这个进步在六七年级根本不曾想到,但一路艰难的走过来,此刻心里倒是有几分水到渠成的平静。
现在所有的回顾,不是建立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去倒推过程中的正确。而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习惯也不好,学习态度也不积极,根本看不到未来希望时,如何理性分析,坚定的执行。

谈谈家长的焦虑。
普娃的家长焦虑,无外乎抬头看别人家的娃一骑绝尘,低头看自己家的娃无论是态度、习惯、成绩哪样都不行。身处这样的现状下,几乎人人焦虑。但我们仔细想想焦虑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要先客观的分析孩子的情况,认识现在的不足是改变的第一步。
然后我们要去认清一下当下学习的形势。对普娃来说,现在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是超过他们自身能力的,是很大的挑战。一学就会,一做就对几乎不可能。要充分认识到困难。
给孩子找个好老师,认真的抓67年级。67年级只有语数外三门,时间还比较充裕,是提高弱势学科的好机会。虽说现在是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但现在也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可以供你挑选,弥补择校不佳的遗憾。
很流行静待花开这个词。心态上可以静待,但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理解了孩子目前学习的难度,踏踏实实解决每一个问题,你的心才可能真正静下来。我们努力了,花开不开不知道,但是孩子一定在过程中收获更好的自己,跟自己比不怕没进步。

谈谈选课外老师。
在选老师时,家长们最热衷的是名师。何谓名师呢?现在家长口碑相传的名师大部分是牛娃在他那里上了,以及过去好多他的学生考进了名校。于是好多团课的生源是一些牛蛙加上一群普娃,坐在同一个课堂里。普娃家长们是这么想的,就算我们学不到大牛娃的水平,同一个老师教,学个七八成、六七成也可以了。
啥叫牛娃?这个老师教之前,他就是牛娃了。他在学习动机、态度、习惯、能力方方面面都是甩开普娃一大截的。如果不是这个老师教,他也大概率还是牛蛙呀。也就是说牛娃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名师知道牛娃效应,把牛蛙吸引来就能吸引一大批牛蛙粉丝。因此,老师必须有难题,必须进度快,以抓住牛蛙。普娃跟着学能跟的上吗?越学越迷糊。名校平行班跟理科班大牛,普通学校的跟名校的。等看到结果,也差不多要初二初三,调整已经来不及了。

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和学生的成绩分开看。任何名师,如果你上课不好好听,课后不复习,你都提高不了。
选老师还是要关注老师本身。
1、这个老师必须自己是个学霸。学霸对知识点的了解非常清晰,他们的知识是系统性而不是零散的。
2、表达能力。聊几句基本就可以看出来。
3、老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你带着孩子走进课堂,听一听。让一群中学生能老老实实的坐在课堂里不容易的。不少学校里家里的乖孩子,在课堂上是鸡飞狗跳,放飞自我的。
4、老师课后的教研。这一块非常花时间和精力,占据的都是老师的非上课时间。研究新的动向,各个名校的题,不断的把好的新题补充到自己的讲义里。这一部分,要孩子上了一段时间课,家长才能慢慢了解。
5、答疑能力和态度。

我们是女娃,可是并没有楼主所说的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到现在为止经常有或者是过于自信不打草稿或者跳步导致的低级计算错误,导致数学分数一直上不去,自己也知道问题,可是在做题的时候就是习惯性忽略,针对这个问题,楼主有建议吗?

我家6/7年级也是这个情况。想想孩子十一二岁,我们小时候这个年龄,有的孩子还在爬树呢。这个年龄想早点做完功课玩一会,不想打草稿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呢,孩子大概也明白,有时候做不到。我后来就不盯着这些细节,先抓听课做题。把思考能力提高后,会反过来促进习惯的改变。要相信,孩子们都是想学好的。

说说数学学习的进度。
自招、一模和中考,都必须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综合复习。对于自招路线的孩子,八年级寒假班结束时,第一轮结束比较合适。中考裸考路线的,九年级开学前要结束第一轮。
自招,第一轮要适当的挖深、拓宽。如果第一轮只讲授基础的题,第二轮的时间和学习难度的压力都是很大的。

说说和老师的沟通。
第一轮普遍在课外学,主要谈谈和课外老师的沟通。一个好的老师,会根据家长的反馈、孩子的接受程度,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同时又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
举几个例子:
我们上一届,有个ls团班。学生基础好,家长也比较关注孩子学习,希望在七年级期末结束第一轮。但在学到二次函数的时候,几乎全部同学接受不了。家长和老师反馈后,大家一致决定进度停下来,把学过的专题加深。函数等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到了,再学习。
我在第一轮学习结束后,曾经跟老师提过:感觉一次三小时,在第一轮学习时,孩子接受会比较困难。老师回复他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下一届开始,改成一次课2-2.5个小时,让孩子容易接受一些。然后穿插期中期末复习,整个进度安排在八年级寒假课结束时完成第一轮。
在不干涉老师专业判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和老师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

说说刷题。
题目是用来辅助理解方法和知识点的。刷题是为了让孩子见识这个知识点的各种变形,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做到一模一样的题。我们家长会觉得有效的辅导班应该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都覆盖到,但年级越高越不可能做到。到了高中,小题目还好,难度大的题目需要的时间比中考压轴题时间还长,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刷。
对于牛蛙来说,简单的概念引入后直接做题就可以,他们本身就经过选拔,做完题后会自己总结。但普娃不能指望直接做题提升一个层次。普娃和牛蛙的差距不是智商上的差距,是长期以来思考方式的差距,然后是遇到困难后信心的问题。自招班第一轮应该潜移默化的解决这个问题。好多小学奥数一路刷上来的孩子,不刷题就不会学数学了。
对于自招,课外掌握好老师的讲义,课内掌握类似一课一练增强版,就可以了。不搞竞赛没必要刷很多题。或者说刷题是你不理解一个知识点,但要强行放自己会做的下下策。
我们未来面对的是高中大学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更重要的是让培养孩子适合未来学习的思考模式,增强在数学学科的自信。

比如谈因式分解,一个自招班因式分解一般会讲两个多月。各种变形,讲义本身的题量也足够。有些孩子在课内学到因式分解时,刷到吐。结果是那个月的月考成绩非常好看,但这并不能提升你思考的能力。

谈谈记忆力在数学学习上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就是你记忆力够好,你可以做一个成绩好的人。但光靠记忆力,到初二数学基本就不行了。小学奥数学大量刷题,靠记忆的孩子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到了初中,家长不引导,孩子继续用这种方法,就会出现所谓的初二成绩滑坡现象。女生容易掉队跟这个也有关系。女生比较早熟,比较在意成绩排名,比较在意老师的眼中印象。更早比男生要懂得要去抓这些东西。比如家长要求认真听课,女生变成听不懂就记下来背出来。所以女生的数学学习问题分析,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她的思考习惯的引导,而不是性别角度去分析。
回复 cronychan 2019-8-3 16:18
接上

谈谈数学学习中老师教的套路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小奥陪读的经验。一堂课老师的口头禅是秒杀。在孩子刚刚接触这个问题时,就把总结好的套路告诉孩子。一个新的专题,孩子一听套路马上就可以做对题。一个专题有各种变形,一堂课几个套路,五年下来,那么多套路孩子能记得的有多少?
学习并总结套路的前提是看过足够多的题,观察这些题目并且提炼总结。所以套路应该是学习后的回顾总结,而不是初次接触新知识点时告诉孩子。不动脑筋,直接告诉孩子的套路是不可能记住的。

数学主要考察两个能力,一个是类比记忆的学习方法,另外一个是处理变化的能力。中考考察的是前一种,不需要你处理变化,你是在解决前人给你挖的坑。但年级越高,对变化处理的能力要求越高。这种能力在初中数学中就需要培养。

说个题外话,游戏。
不少娃都有半夜偷偷打游戏经历。游戏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父母不让玩的,孩子有各种办法偷着玩。但真正沉迷其中的是少数,可能孩子需要借助虚拟的网络世界逃避现实。
我家的处理方式是常规游戏时间+奖励时间+考后放松时间。周末三天有常规游戏时间。数学做出老师布置的压轴题,每道有固定的奖励时间。大考后几天每天给游戏时间,用来调整放松。游戏时间,家长掌握的好,是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和学习的。
特别是解题带来游戏时间,这对孩子来说,有一种凭能力赚好处的自豪感。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自招,还是为了初高中顺利衔接,初中数学还是非常有必要外补的。初高中之间脱节,差距需要自己补齐。

数学一般竞赛、自招、裸考三种班。初中竞赛取消后,牛娃的目标可能是高联。各种团课对应的也差不多是这三种目的。初中自招还是以教材进度和内容为主要脉络,加深拓宽,补充部分自招考点。

说说数学中基本概念。
目前,上海初中的数理化教材普遍被弃用。有的学校靠老师板书孩子记笔记、有的发讲义、也有的用市北那本书。小学,数学教材是用的。但由于校内数学和小奥基本是两个体系,大家觉得教材太简单,也很少看。
弃用肯定有弃用的道理,但这同时引发一个问题,孩子对基本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普娃在学过一段时间后有意识的回归基本概念,梳理知识点。大家普遍用刷题、用快速总结套用套路来学数学。数学解题能力弱,本质上还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基本概念在作为新知识点引入时,孩子都是懵懂的。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如果有系统的梳理一遍知识点,一来可以把头脑中散落的知识点系统化,方便孩子从整体上把握每章内容。同一章节里A知识点为什么放在B知识点之前教,可能是B的引入时建立在A的基础上。
二来经过一些题目训练,带着问题去重新回归知识点,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点爱并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举个数学复习的例子。
现在临近期末,数学的复习大家普遍的做法是把错题重做一遍,或者至少再看一遍。
可以尝试一下,拿几张白纸,让孩子尝试回忆这一学期数学学习的内容。学了哪几章,代数和几何分开看。每章老师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前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关联。定理不光要正确的叙述出来,还要把证明的过程讲出来。也就是每个知识点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如果每个知识点,孩子能讲出比较典型的例题或者根据知识点现编一个题就更好了。
梳理过后,再去看看错题。有的错题,是孩子初次接触知识点容易犯的错误,期末时已经完全不是问题,那就忽略。其他比较重要得错题,让孩子讲讲这个题考察哪些知识点,知识点间用什么方式去跌价考察。题难,难点在哪里,自己的理解是哪一步卡住了。这样的思考远比把错题再做一遍要效果好。错题一学期做个两三遍,过程孩子都记住了。再做相当于默写。
在此基础上,可以定时的完成历年的期末考试卷,测试一下时间分配和掌握的程度。

五升六的家长,可以百度一下上海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从总体上把握一下,初中四年孩子数学学习的内容。
几乎所有的课外数学补习以及校内的进度是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来教学的,个别章节可能会调整。代数和几何分开看,知识是如何递进。
前面说过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目录再回忆一遍。

七年级、八年级的有些孩子,很怵几何。这个月如果学的是几何,有些孩子数学月考成绩明显下降。学到代数,成绩会有所回升。并不是说代数比几何简单,而是代数特别校内考试很少有题完全不知道怎么办。而几何可能完全没有思路,一题不会分就扣光。几何学习里记忆和套路不那么管用。
我家刚开始学三线八角和全等时,一点不夸张,老师的讲义做了五遍,也还是搞不懂。我们小奥几乎没有系统学习过几何,此刻入门感觉特别难。在课外数学课上,不少小奥基础好的孩子学几何显得如鱼得水。图随便看看就会了,这时候我像大多数家长把这种孩子学的好,归结于聪明。不管别人家娃如何,自己娃总得学下去。我们也不管那么多,就是听课、课后复习,坚持下来。现在孩子反过来觉得几何很有意思,很愿意琢磨。几何的学习让我感觉是:
1、学习新事物,总有迷茫的入门期。这时候不想那么多,就这么学下去。回过头看,有些困难自动消失了。
2、几何更多的需要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去感受,去经历。在第一轮学习时,老师尽量不要为了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直接告诉孩子套路,比如如何添加辅助线。套路永远记不住,自己的感受总结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几何的学习,初学时可以准备一些水彩笔。等长的线段,用同样颜色的水彩笔描一下,这样图形里的全等比较容易看出来。

谈谈数学听课。
数学课堂最重要的两点:
1、愿意思考
2、愿意动笔做一做。
学的好的孩子,都是做到这两点的。
有些男孩能做到1,做不到2。这对基础题,问题还不大。但复杂的题,很难一下子把解题过程想清楚。可能有点方向和思路,需要动笔做做,边做边思考。长期不动笔,这些孩子原来的优势慢慢被消耗掉了。
还有些孩子12都不到,不尽快调整自己的话,任何名师都帮不了。

暑假的重要性
进入中学后,暑假应该看成是第三学期。
暑假一般课外的数理化排课和春季、秋季的量差不多。一般在15-20次。暑假里没有学校每天功课的负担,是学习新知识、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在目前普遍提前学的形势下,暑假孩子面对的挑战很大。小学机构暑期班很多采用密集上课,就是每天上,效果是比较差的。没有时间消化复习,而且孩子很疲劳。初中较为理想的排课是一周三次,两次课之间至少间隔一天。给了孩子自行消化的时间。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讲义和辅导书齐头并进。如果学习新知识,觉得压力有点大,建议优先消化老师的讲义。因为听课和消化是一体的,先巩固课堂学习,对后续的课程吸收也有帮助。教辅书可以课程结束后再做。

谈到学习动机,容易上升到高大上的境界。
比如很多家长特别赞同的龙应台的:孩子,我要你好好学习是为了你将来有更多的选择……龙应台的话,是说给家长听的,让家长产生共鸣。对孩子,特别是初中低年级的孩子基本无感。为一个不可描述的未来,要孩子放弃娱乐埋头苦读,显然对00后的娃们没啥用。甚至对安德烈也没啥用。
对孩子来说,学习动机可能是学校里美味的食堂、辅导班下课时去便利店买零食,或者下课后一顿美味的午餐晚餐。他们出生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追求的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六下期末,在上外大的咖啡馆里,我问孩子一年初中生活的感受。孩子问可以不说学习吗?我说可以。孩子说附中食堂太好了,我一定要留在这个学校。对于00后,学校的食堂真的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辅导班旁边的便利店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下课最激动的就是冲出教室买点吃的,慰劳一下辛苦上课的自己,也享受一份想买啥就买啥的自由。
和孩子不谈空洞的大道理,充分关注他们的需求。上课前给娃点零花钱,比对他说上课认真听管用。

这些小细节的处理,不是笼络孩子让他们好好学习的手段,而是源自于爱。在亲子关系里,到最后我们能和孩子坐下来谈的唯一筹码是彼此的爱。

推荐几个和学习有关的装备
1、wifi打印机
拍的课堂笔记、错题可以直接打印
2、百乐可擦性水笔
几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反复擦,笔帽上自带橡皮。主要平时自己做题用,保护视力。考试不能用可擦性水笔。
3、国誉的小方格活页纸
建议买A4。做几何或函数题,画图特别好用。我们做压轴题都用这个。携带方便。
4、施德楼学生用尺规套装
数学作图用。包含圆规、铅笔、橡皮、量角器和两把三角尺,装在一个盒子,方便携带。
5、错题整理橙果app
拍照、原图把过程答案擦掉、保存打印很方便。
4、几只水彩笔
初学几何方便看图

楼主这点跟我想法和做法完全相同。至少对于初中阶段,如果理科家长还能捡起来,跟孩子一起学,一定是事半功倍的,而并不是某些家长说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完全是推卸责任的说法。孩子学习上的问题,问老师,补课,不都是为了掌握知识,家长的辅导更有针对性

“我上课基本不记笔记,只拍照。孩子做不出的题,把老师解题过程的照片打印出来,达到还原课堂的效果,让孩子自己再看。”非常详细,这样的分享太有价值了!

说说学校的暑假作业。
一个精心设计的假期作业核心是预习+复习+大量阅读。但是任何一个学校的假期作业都无法做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所以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有重点的完成,并做一定的补充。
120的寒暑假作业一直设计的非常用心。就数学而言,基本是复习本学期的内容,整理50道错题。预习下学期新内容1-2个章节。因为大家课外进度都要快过学校,所以预习已经解决掉了。学校没有铺天盖地的大礼包,但给我们大方向的指导。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做详略的安排。每次这50道错题我们都是非常认真的完成。错题我是从课外辅导老师的讲义里找对应章节,把当时课后回家做仍存在困难的题再次拿出来复印剪贴在学校指定的本子上让孩子再做。讲义上基本道道是大题,这50道的量非常实在的。在课外第一轮学习,学校又再上一遍后,这个时候回头再去看当时的错题是很有意义的。很多题孩子很快就可以找到解题思路,对比当初的一头雾水,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借助错题整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加深了。记得去年寒假,在开学前几天孩子完成最后一道错题后,激动的对我说:我想现在想和你拥抱一下。

中学数学的学习,在开始要加快进度,同时要注意及时回头总结回顾;在开始要拔高难度,对思维形成冲击,也要注意不断回归到基本概念上去理解难题。

谈谈压轴题。
八年级下一般会开始一模压轴题的训练。压轴题一般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比较简单,第二第三个会难一些。
我们课外班八下开始每周布置两道压轴题。一周两道是考虑孩子初次接触,预留了一周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开始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适应。
我让孩子早点开始做,没想出来的题有时间再拿出来思考。每次在上课前都是可以想出来的。我家孩子的讲义经常是涂涂改改,有时候还粘一张纸附在后面。
每次上课,老师会先收上去批改。最初很多孩子只做第一问,因为比较简单。第二第三问就空着。老师问大家花了多少时间来做这两道题。孩子们表示看看不会做就放弃了。老师说最开始接触压轴题,一道题要思考20-30分钟,尝试着去解题。不能5分钟看看不会就放弃。因为一年后还是这些题,现在不做,以后还是要做。而且难度就是这个,早训练早适应。自己不思考,等老师讲,这个题就失去了价值。对于大家没做出来的题,老师会提个思路,还是让孩子们回家再去做一做。

八升九的孩子可以买一本《挑战压轴题》中考数学蓝色封面的那本。论坛里有封面贴图,可以找一找。暑假有时间每天做一道,今天做不出,明天再试试。做题要鼓励孩子思考,不要光看量。思考一道综合题,比刷很多道小题要更有价值。
回复 cronychan 2019-8-3 16:19
预初之前的这个暑假、可以补   新二前半册   by xfufu
回复 cronychan 2019-8-7 15:45
临港的上海中学东校

那里上中东是初中,全区(浦东区)招生,只能够通过考试进去
上中东全体住宿的,四人一间,独立卫浴,条件还可以的。如果南汇有房可以申请走读,但是也必须8点离校,6点到校
2019-8-7 了解一下今年小升初吧,上中东可火爆了
2019-8-7 admin 你外行了,那个地方非常热门,因为有两个爹,亲爹是自己高中部,还有个干爹是上中。
上中东从来就没有地段生,也确实是公办。
听说好多大牛考上不去的,毕竟太远,相比较张江更有吸引力。对大部分人而言,这学校还是难考的。
另外这个高中部的中考分数线好像不是很高
近几年成绩出的不亮眼,未来可期
要考而且是要求全住宿的,学校实力在浦东初中第3-5名的样子,以前因为太远很多顶端的牛娃不过去。因为是上中唯一的公办儿子,以后如果能保持择生源,那学校实力会提升不少。
回复 cronychan 2019-8-12 10:59
7年级提前学物理,只管校内的话
123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4-4-26 12:47 , Processed in 0.040782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