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千帆网 返回首页

圆圆圈圈的个人空间 http://www.qianfanedu.cn/?19110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育儿心理学(七)

热度 3已有 548 次阅读2016-3-17 16:28 |个人分类:教育心理学|系统分类:学前教育| 心理学

心理预期、从众心理与个人能力
1 心理预期
记得有这么两个故事。故事一,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学大师装模作样地对某个班级的学生做了测试,然后告诉班主任随机选择的几个孩子未来很有潜力。结果班主任对这些孩子刮目相看,然后这些孩子日后果然学有所成。
故事二,老师分给学生一些实验小白鼠,并且告诉他们哪只老鼠聪明,哪只老鼠笨。结果负责“聪明”老鼠的学习成绩记录要好于“笨”老鼠的。
所以,如果你能够自我催眠,始终相信自己的娃是天才,没准真能培育出个天才。
2 从众心理与洗脑
有人拿老鼠做实验,一些老鼠一直放莫扎特的音乐,另一些则给播放舍恩伯格的曲子,第三组什么也不听。休息15天后,将老鼠放入有两个分格子的笼子中。只要他们在一个格子中跑动,就能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另一格子中则听到舍恩伯格的曲子。在测试阶段放的曲子老鼠们以前都没有听过,但是喜好很明显。原来听莫扎特的,继续听莫扎特;第二组更喜欢舍恩伯格。第三组则更喜欢莫扎特。
这个可以扩展说很多,大到阶层、境界与视野,小到生活习惯等。总之,人的本能就是会倾向于和朝夕相处的人成为朋友(而且据统计,基本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频繁地接触可以增加好感,或者至少使恶感降低——比方有人不断放你听了就要吐的曲子,时间久了,也许你会喜欢上那个调调……
另一方面,从群体的角度而言。人们更加倾向于“从众”,哪怕明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如怕同群体里别人面子上过不去,修改自己的观点。这在集体主义为文化价值观的亚洲人群中,格外如此。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欧美国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人中间,则会好一些。
还有人做实验,安排二个工作人员,分别在新组建的群体中充当“偏激者”与“附和者”。研究发现,多数人会同偏激者进行激烈争论,一直到不再理睬这个偏激者为止。但与附和者共事则没有任何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和与自己“类似”的人做朋友。
当然,偶然也有例外。少数派如果做到以下几点,也可能可以改变多数人的看法:1)始终不渝地坚持不同观点 2)坚定性兼顾灵活性。让人感觉诚实坦率、头脑灵活。比如伽利略就做得不错。
相反,一些独裁政权,比如纳粹,则喜欢搞群众集会。在这种集体狂热中,人们往往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3 个人能力
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聪明”和“变得聪明”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认为只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就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认为个人能力是一个人的可变特征,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提高的。刚上学的孩子会以学习目的为取向。以学习目的为导向,这样的学习动力特别强劲,喜欢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遇到难题时毅力特别强;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非常渴望提高自己的技能。
然而,学校及其各自使用的评价体系会对学生养成怎样的能力观念产生决定性影响。
比如分数排名,会让孩子以为分数不提高,能力就不能提高。如果他们认为能力是无法改变的,就不会去做提高的尝试。
而如果让学生以为获得好成绩不是取决于学习的进步,而主要取决于同其他同学的比较,那么他们就会慢慢形成以表现目的为取向。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好成绩和好评价,避免批评——换句话说,不是为了自己而学,而是为了让学校和家长开心。
有时候孩子会故意减少练习时间或者故意定难以实现的标准(所谓自我让步),这样可以将失败的原因归于特殊情况和意外。
如果学生因为不良的成绩评价经常被看做“差生”,那么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能力太差而自暴自弃——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回忆自己做对了多少题,从而建立自信。
要提高自我效应预期,需要:看看个人以往的成绩、代表性的经历、适当的语言鼓励、观察自己的感觉状态。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4-5-11 20:05 , Processed in 0.023982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