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千帆网 返回首页

圆圆圈圈的个人空间 http://www.qianfanedu.cn/?19110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育儿心理学(六)

热度 1已有 567 次阅读2016-3-2 11:40 |个人分类:教育心理学|系统分类:学前教育| 心理学, 偏见, 狂热

偏见
看到几个案例,很有意思,分享下:
看看19世纪的美国报纸是如何发表人们对中国移民的看法的。
中国人在金矿劳动,成为有限的可支配劳动岗位的竞争者,当时他们被白人称为没有教养、道德败坏和嗜杀成性的人。而当这些移民帮助建设危险而困难的跨大陆铁路时,人们对他们的偏见就自行消弱了,在这个时期他们被描述为刻苦、勤劳和友好的人。在这项工程结束以后,中国人再次成了与内战后的退伍士兵争夺稀缺劳动岗位的竞争者,在当时的报纸报道中,中国人又成了无恶不作、唯利是图、诡计多端和令人讨厌的人。

偏见是怎么产生的:
1954年夏天,穆扎菲·谢里夫和他的同事邀请11岁这个年龄段的少年参加一个夏令营。(Sheriff,1961)这个为期两周的活动的参加者以前都是互不相识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得到系统的观察。出发的时候就安排好让这些少年分成两个小组先后到达营地,分开居住,因此一个小组并不知道还有另一个小组。这种隔离促成了群体的身份。第一周每组进行合作活动:徒步旅行、寻找藏宝、准备饭菜和搭建帐篷。在最初的几天中,两组都选出了自己的组长,形成了各自的归属感:一组自称“响尾蛇”,另一组取名“雄鹰”。一周之后,谢里夫安排两个组见面,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活动,比如篮球或拔河。参加这类体育活动还可以赢得诱人的奖品。在比赛过程中,起初还讲规矩,不久就越来越不讲规矩。根据谢里夫的观察,比赛开始以后,少年们频频产生偏见:表现出对角逐对方成员的负面看法。这种偏见在胜利的一方进行庆祝活动后更为强烈。活动组织者让“胜利”的小组早一点到达活动点。于是这些因此而得到便利的人就利用这种优势地位,大吃特吃冰激凌和最好的糕点,等到失败的小组到达时,已经所剩无几。对立的两个小组很快演变成敌对的对手,导致彼此之间真正的争斗。这些“教养良好的”少年在天真的观察者眼里转瞬之间就变成了一帮“卑鄙下流、精神错乱和到的堕落的少年”。(Sheriff,1966)

在我看来,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不了解,另一个是有利益冲突。人总是本能的排外,怕生。对自己人提升好感,对外来人产生警惕。一旦发生利益冲突就更加不可收拾了,毕竟优质资源是有限的。
而这个划分小组的过程,其实也可以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培训班、地域、种族、信仰、国家、星际……
有些人可以因为你说A校不如B校,就判定你是B校中介。
有些人不能忍受对学校价值观的否定……
所以现在是可以理解某水果团体的那种集体狂热,和对外的那种攻击性。当然在外人看来,起变态名字常人也很难接受,尽管其实人家也有自己的理由。关键还是在于,不了解。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心上焦 2016-3-2 13:52
怎么办呢。
回复 圆圆圈圈 2016-3-2 13:53
心上焦: 怎么办呢。
促进了解呗。但如果牵涉到利益,再怎么调解都没用。这个是三观问题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4-5-12 04:22 , Processed in 0.027415 second(s), 18 queries .

返回顶部